《诗两首》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思路《诗两首》之一的《我爱这土地》作于1938 年 11 月。诗中的“鸟”特地亮出“嘶哑的喉咙”是悲壮的时代氛围和“悲哀的诗人” ( 艾青自称 ) 所具有的特殊气质、个性的深情流露。诗人借助鸟的形象抒发了深沉而真挚的爱国情感。诗中写实和象征交织,描绘了土地、 河流、风、黎明等鲜明意象来表达歌唱的丰富内涵。《乡愁》是台湾诗人余光中众多以乡愁为主题诗篇中一曲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恋歌。诗人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四种物象,并以时间的发展贯穿组合,概括了诗人深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教读本课, 应充分注重朗读训练,规范学生诵读过程中的语气、语调和停顿,在诵读中体会诗歌的思想情感。拟采用整体感知、揣摩诗句、扩展评价的赏析方法。引导学生把握诗歌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达到提高朗读技巧和诗歌欣赏水平的目的。在精彩赏析中, 激发学生探究兴趣、陶冶性情。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能力目标1.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2.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3.把握诗歌的主题。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情感目标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教学重点诵读。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教学难点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感情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2.探究欣赏法如对诗歌意象和主题的解读。3.比较阅读法如将余光中与席慕蓉同类题材( 抒写乡愁 ) 诗歌进行比较。教学媒体多媒体 CAI 课件、投影仪、录音机课时安排2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我爱这土地》 ,把握诗中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爱国情感。一、导语设计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恋。早在1938 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对祖国母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 。今天,我们——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灵魂。( 板书文题、作者 ) 二、资料助读(简单投影)艾青和《我爱这土地》艾青 (1910 ~1996) ,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他生长在农村,自幼为贫苦农妇哺养,对我们民族的主体——农民有着儿子般的深情。长大后的曲折经历、坎坷遭遇, 使他很快成长为—个革命者。 1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