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响“江南菜乡”品牌打造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大菜园”蔬菜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食品。发展蔬菜产业不但是满足市场需求,丰富城乡居民“菜篮子”的现实要求,更是实现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乐平市自实施“兴菜富民”战略以来,蔬菜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为保障我市乃至全省和周边大中城市蔬菜供应,作出了积极的贡献,2007年被中国园艺学会长江流域蔬菜协会授予江南地区唯一的“江南菜乡”称号。去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蔬菜产业的发展,制定了全省蔬菜发展规划,我省又将迎来蔬菜产业大发展的新机遇。乐平市如何适时抓住机遇,进一步唱响“江南菜乡”品牌,努力打造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大菜园”,对于壮大和发展我市蔬菜产业、策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一、乐平市蔬菜产业发展现状(一)乐平市蔬菜产业在全省的地位凸现乐平市地处“昌—九—景”金三角区域,属鄱阳湖平原低丘陵地区、一江横穿东西、七河纵贯南北、土地平坦肥沃。全境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无霜期长,蔬菜种植历史悠久,早在明末清初就有专业菜农,有1“三分地韭菜、二分地葱、天天喝得醉翁翁”的民谣为证;解放后,为满足乐平及周边县市大、中型厂矿居民吃菜,成立了专门的蔬菜公社,即现塔山街道办的前身。值得一提的是乐平的萝卜在抗美援朝上甘岭战役中因其含水量大被作为水壶运到前没山洞,尤其是乐平灯笼辣椒,明、清时期曾钦定宫廷贡品,并于1959年和1970年两上庐山供毛泽东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品偿,被誉为“天下第一椒”。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全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及乐平撤县设市的历史机遇,新一届乐平市委、市政府积极实施“纵抓产业、横抓市场、龙头带动、科技支撑、整体推进”的蔬菜产业化发展战略,从人力、物力、财力上予以倾斜,使得蔬菜逐步成为乐平农业主导产业。主要表现以下几方面:一是种植规模全省处于龙头地位。纵观全省各地蔬菜产业现况,南昌、九江等地市蔬菜基地尚以精细蔬菜为主,是典型的郊区型产地,规模均不足20万亩播面;九江瑞昌、南昌安义、吉安永丰、宜春高安、赣州定南等产地,要么以出口叶类蔬菜为主,尚不超过10万亩,要么以稻菜或棉菜轮作为主,播面亦不超过20万亩规模。而乐平市不但巩固了郊区型蔬菜产业发展格局,其中以塔山街办等地发展精细菜满足周边大中厂矿与省内各县(市)居民消费者需求;同时扩大了以礼林朱桥西红柿、接渡周家韭菜、李家白薯,镇桥华家、护里、蔡家、百乐毛豆与大白菜,乐港袁家2苦瓜、龙会洲黄瓜、里汪地瓜、程家埠茄子、余谢莴笋等一村一品产业特色基地,正着力向农区型蔬菜基地发展方面转变,逐步形成了江南地区最大的毛豆产地、长江流域最有特色的夏秋地瓜、芹菜基地、全国最大的红莴笋产地。至2009年底,常年种植面积11.46万亩,总播面达到近40万亩。二是蔬菜产量全省处于领先地位。仔细分析全省各地蔬菜生产现况,虽然南昌、九江等城郊精细菜茬口安排紧凑,但因收获较早,茬均产量约一吨左右,尤其是永丰、高安等地稻菜或棉菜轮作模式多以茄果类辣椒为主,一般产量不超过2吨,但是我市郊区型基地不但以瓜类蔬菜套种叶类蔬菜,同时一年茬口安排3-4茬,产量明显翻番,而且大宗蔬菜品种水芹多数产量达5-7吨,地瓜则5吨以上,芹菜与莴笋均超过4吨以上。为此,总量一直处于领先地位,2009年总产量达105万吨。三是蔬菜产值全省处于排头地位。潜心调查全省各地蔬菜产销效益,虽然南昌、九江等城市精细蔬菜价格一直处于较高状态,亩均效益亦都不低,但受天气影响波动不大,年均水平都很稳定,亩均万元左右,同时永丰、高安等地套种轮作蔬菜价格为大路菜,效益均在4000元以内,而我市是主导品种上市多处于市场空档期间,价格始终处于高位优势水平,亩均效益明显拔高,一般效益达万元,甚至2万元以上的比比皆是。2009年总产值已突破310亿元大关达10.86亿元。四是认证工作处于全省老大地位。面对入世挑战和近几年食品安全问题突出的现况,我市除在加强基地环境保护、防止“三废”污染的同时,逐步完善规范科学管理体制,着力推广应用“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