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平移和旋转》案例反思情景说明曾经, 我们对这样的教学赞叹不已:教师从容不迫地走进课堂,按照教案滴水不漏地开始授课, 教学环节衔接得天衣无缝。听课老师的视线始终集中在授课教师的身上,全神贯注地欣赏着娴熟的教学技巧表演。然后在一片掌声中,师生完美无缺地完成了课前预设的教学情景。这种捧着教案, 在课堂上掩盖矛盾,忽视相机诱导、弹性处理,将教案进行到底的教学模式,显然已不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了。最近,我上了一节《平移和旋转》的公开课,并连续听了几节同样内容的课,在磨课、试教、 评课中, 对数学课堂中的生成性教学有了新的认识:教师必须善于捕捉课堂生成,紧紧抓住课堂生成,灵活应对课堂生成,深刻反思、总结课堂生成。充分预设与有效生成因为,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课堂,甚至不同的时间会产生不同的问题;不同的引导,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一个善于把握课堂的老师,要尽可能地对课堂上可能产生的情况作出预设。一、充分预设预设和生成是可以和谐统一的,也必须做到统一。 有效的预设无一不是为了更好的生成;而有效的生成,则离不开充分的预设。二、弹性设计我们在设计时往往喜欢环环相扣。教师怎么问,学生如何答;怎样总结,如何过渡。这样步步为营的设计,形成一种 “线性序列 ”,殊不知就在不知不觉间给自己和学生来了个五花大绑! 只有将线性设计柔化为弹性设计,老师的头脑才能卸下重重负累,从而运转自如;学生的个性才能摆脱层层束缚,得以恣意张扬。巧妙利用“错误”资源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如果我们能进一步分析学生犯错误的原因,并能透过错误发现有关问题,在错误上面做些文章,就可变“废”为 “宝”,利用错误这一资源为教学服务。教学案例片断一我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观光电梯、风车、缆车、游船、螺旋桨、钟摆,并引导学生试着用手势模仿这些物体的运动后,请学生同桌讨论, 根据这些物体的运动方式可以分成几类?并说明理由。预设 1:正确的分法,继续下一环节的教学。预设 2:把钟摆看作平移。预设 3:把钟摆另外分成一类,共三类。针对预设 2、3,借助课件演示动画,并用手势表示钟摆过程,从而达成共识。片断二揭示平移和旋转的概念后,让学说一说生活中还见到过哪些平移和旋转现象?预设如果学生举出的例子中有类似以“窗帘” 的情况,则在练习中出示以下情境,并问哪幅图是小树平移后的图形:①②③当学生得出物体平移时形状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