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导学案及答案课型:讲读课【学习目标】1、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2、理解细节描写对刻画形象的作用,理解故事中所包含的哲理。【学习重点】1、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学习难点】1、理解细节描写对刻画形象的作用,理解故事中所包含的哲理【课堂过程】【自学质疑】作者链接郑振铎 (1898 -1958) ,福建长乐县人。现代作家、文学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全国作协理事等职。1958 年 10 月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前往阿富汗等国进行友好访问时,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他的主要著作有 《中国历史参考图谱》 《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1、朗读课文,给下面加点的生字词注音。相称 ( ) 郁( )闷一缕 ( ) 娱 ( )乐污涩 ( )怂恿 ( ) 婢 ( )女蜷( )伏惩 ( )戒怅( )然2. 解释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污涩:怂恿:蜷伏:悲楚:惩戒:妄下断语:逞能:恍惚:一尘不染:眼花缭乱:秩序井然:【合作探究】1、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2、朗读课文,完成下表第一只猫第二只猫第三只猫3、作者重点写了第几只猫?为什么?【展示提高】1.第三只猫难看也罢、忧郁也罢,但这都不妨碍它成长。然而,这种平静的生活很快消失,不幸随之而来,猫的遭遇是什么?2.“我”根据什么判定芙蓉鸟是这只猫咬死的? 3.猫究竟为什么要“凝望”鸟笼呢? 4.我的判断是否准确?是谁咬死了芙蓉鸟?根据是什么?5.为什么“我”对于第三只猫的死亡比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6.作者通过回忆三次养猫的经历,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人生道理?来历外形性情地位结局7.阅读这篇文章,你读到一个怎样的郑振铎呢?8、第二只猫死后,作者写到:“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又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体会这两句话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9、找出文中表现“我”对第三只猫的感情态度的句子,并说说这些句子饱含了作者怎么样的感情。【巩固拓展】我把麻雀养在天空里①有一年夏天我买了水耕箱,试作无土栽培,希望不用碰触泥土也能享有种植与收获的乐趣,那是我第一次种植。②我将水耕箱放在阳台上,预期三周后能品尝自己亲手栽培的小白菜。很快的,白菜籽变成了青青嫩芽,接着,绿意扑清了阳台,白菜的生机旺盛,几乎每天都可以量出新的身高,不久,绿莹莹的小白菜美得让我眼睛发亮。③但没想到麻雀的眼睛比我更亮,一个南风轻拂的懒洋洋的下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