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名称:大学生校史教育课程的开设与实践研究1.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及研究意义。2.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基本思路、研究方法、重点难点、基本观点和创新之处。3.前期相关研究成果和主要参考文献。限4000 字以内。一、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及研究意义1、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校史即学校的历史, 是对一所学校发展轨迹的真实记录, 是一所学校兴建、发展、壮大的历史,是学校各方面工作成就浓缩的精华, 是一本生动的教科书。 校史教育是通过一个学校的校史资源来达到教育目的活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当今时代,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已经被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高校在提升国家软实力中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高校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既是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客观需要。大学文化是一所高校综合实力的重要内容和标志,而学校的历史又是大学文化的重要内容,为此,校史研究的意义日益受到教育界和史学界的重视。当前我国高校校史研究呈现了研究队伍、研究领域专门化,研究内容丰富化、研究手段多元化,校史研究“存史、资政、育人”功能更加凸显的趋势。校史课程的开设, 引起高校领导者和管理者的重视。但是,在课程理论方面,国内鲜有学者提出把校史以一门课程引入课堂,仅有魏泽的《高校校史课程的开设意义与教学探讨》提出将校史作为一门课程引入课堂, 是对校史的潜在功能和价值的深入挖掘 , 使其在学校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并提出校史课程的课堂教学应利用多种教学手段,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多数学者把校史教育形式简单化,局限于举行校史讲座、参观校史馆与博物馆等活动;教学内容零散,不成体系,以历史事件为主,人物事件为辅,侧重“正史”,忽略“野史” ;而且教育目的也单一,囿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校史校情了解,以池秀梅的《校史教育: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叶菊珍等人的《重视校史教育, 努力探索提升大学生素质的新途径》、李宁等人的《高校校史在大学生入学教育中的应用初探》为代表。教学实践方面,国内只有极少数高校开设了此门课程, 其他高校一般以讲座形式开展此项活动。如 2004 年,武汉大学以本科学生公共选修课的形式, 开设了 “武大校史” 课程 , 成为国内首家将校史带入课堂的高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