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谁先迎来黎明》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 ”第 4 课的内容, 本单元是针对小学五年级学生的,因此只研究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两种运动:自转与公转。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昼夜交替现象的基础上,对地球自转方向和时区的探究,其中, 地球自转方向是本课的探究重点。本课通过实验模拟观察北京和乌鲁木齐迎来黎明的先后顺序, 学生在模拟实验中发现地球自转方向不同,北京和乌鲁木齐迎来“黎明 ”的时间就不相同,很自然进入“地球自转方向究竟是怎样的”探究。在地球自转方向的探究中,通过回忆生活中常见的相对运功现象帮助学生建立相对运动概念,根据天体的周日视运动来推导出地球的自转方向:自西向东。 再通过认识世界时区图,根据不同地区的经线差来计算两地的时差。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复杂而不可直接观察的地球运动是可以被理解和认识的。二、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通过电视和书籍,大多数都已经知道地球在自转并且围绕太阳公转这一科学事实。 但深入地了解学生有关地球运动的前概念,会发现一些真实、 朴素但错误的观点:地球自转的方向可能是从西向东(不知道该如何确认自转方向);地球可能是在运动,但我们感觉不到 (不知如何寻找参照物)学生的诸多认识,和早期人类对地球及其运动的认识十分相似。因此,要想让学生理解较为抽象的宇宙知识,就要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 最终认识地球是如何运动的。而五年级学生已具备了较强的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能够结合自己的认知,模拟实验,作出推理,因此教师就要给他们提供探究的材料和机会,满足他们的探究欲望和兴趣,让孩子在探究中发现和认知。三、设计特点及思路:整个教学设计有趣连贯,环环相扣, 由易到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充分让每个学生动起来、学起来, 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第一部分用生动有趣真实的故事:帮助小朋友解决疑惑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猜测兴趣,从而引入本课的探究主题:谁先迎来黎明?以我们国家两个相隔较远的城市(北京和乌鲁木齐)为例, 来研究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早迟。 先在地球仪上找到这两个城市的相对地理位置,做上记号, 第二部分做模拟实验, 四人一组开展模拟实验后发现:由于模拟实验中地球的转动方向不同,这两个地方迎来 “黎明 ”的时间先后就不同,从而知道要想确定谁先迎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