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争艳同志的先进事迹及学习感想 2010 年元旦,55 岁的 XX 市金桥区卫生中心医生王争艳在一间小小的诊室,开启了她第 26 年的从医生涯。刚刚过去的岁末,一场当地百姓评选“我心目中的好医生”的活动,让她一夜之间成为这个冬天里穿越无数人心的最温暖的故事中的人物。 王争艳于 1984 年同济医科大学本科毕业后,在 XX 市汉口医院开始了医生生涯。做了 11 年的内科住院医师后,在医院下设的四个门诊站点担任全科医生,最后成为一名社区医生。从医 25 年,她平均单张处方不超过 80 元,最小的一张只有 2 毛 7分钱。她靠一副听诊器、一双手,诊断救治了无以数计的病患。她走到哪,病人跟到哪,他们是她的“铁杆粉丝”。 一、上医之境 小时候,她随南下军医的父亲和在医院做护士的母亲在 XX县区长大。少年时最清晰的记忆来自母亲。这位在手术室工作的护士是 o 型血,常常一边工作,一边挽袖子为手术台上的病人献血。23 岁考上大学,途中因严重的肺结核休学。这段病人生涯,为王争艳的人生规划完成最后一笔:不为良相,即为良医。 在同济医科大学的 4 年大学生涯是王争艳一生中最珍贵的记忆。在课堂上,一代高医裘法祖曾说过一句话:“先看病人,再看片子,最后看检查报告,是为上医;同时看片子和报告,是为中医;只看报告,提笔开药,是为下医。” 当她终于成为一名医生,面对一个个病人,慢慢悟出了大师之言更深的内涵。上医,那是需要一种对病人俯首贴心的仁爱啊。教科书上所说的“视、触、叩、听”的诊断原则,每一个字都浸透着生命的温度。一颗种子,在王争艳心里发芽。 她上班,总是随身带着 4 件东西。一个小电筒,一包棉签,一副听诊器,一块手表,再加上一双手,是她诊断病情的全部武器。 那年,医院来了一位叫刘耀东的农民。他长年持续消瘦,四处求医,跑过大医院,找过名专家,做过一次花费上千元的先进设备的检查,无果。就在他因病而贫处于绝望时,经人指点,找到了王争艳,开口第一句话就说:“医生,我坚决不做检查,花费不起。”王争艳温和地微笑着:“放心吧。” 她拿出随身装备,从眼睛、口腔起逐个细查,用听诊器听了前胸听后背,最后用双手在心、肝、脾、胃处一点一点地摸了 10 分钟,终于问出:“你是不是得过血吸虫病。”朴实的农民大叫:“10 年前的事,你怎么晓得。” 刘耀东的病治好了。他逢人就夸。“王医生神啊。” 王争艳从没觉得自己神,她能做到的只是从不放弃使用自己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