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精品文档听王崧舟《文本细读》讲座心得体会听王崧舟老师《文本细读》讲座心得又一次聆听了王崧舟老师的录像讲座,又历经了一次精神的洗礼,又获得了一回思想的彻悟。王老师的这个讲座,之前我在《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一书中读过,精彩之处我都画满了密密麻麻的符号,做过认认真真的笔记摘录,以警醒自己不再滋生先生所言及的那种“精神惰性”,不再回复到“走在文本的丛林里,却看不到清流、听不到鸟鸣、闻不到花香”的日子里。而今,当静静的文字变成可感的、萦绕耳畔的声音,当一种悦纳的过程由“看”变成“听”,更觉振聋发聩,余音袅袅……细读文本何尝又不是如此呢?教师倘若受“教参之蔽、教材分析之蔽、他人言述之蔽”,就只会停留在“看”文本的层次上。这“看”充其量是“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快餐式浏览,教师常常“看“后便在课堂上向学生贩卖。在这种短平快的知识流水线上,文本的个中滋味教师事后都记不起了,很难想象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内在体验能唤起多少?这是语文教师的悲哀,也是语文教育的悲哀。曾几何时,我也是这悲哀大军中的一员。诚如王老师所言,“细”读文本,应该是“倾听文本的灵魂之响”。灵魂之响,“因为藏得深,所以声响细;因为精品文档传得远,所以声响微”,2/7眼睛不能阅见,耳朵也不一定能辨真切,故不需用眼,也不需用耳,但需用心灵去倾听。惟有打开心扉,敞开心灵,“活在文本中”,才能倾听到文本簌簌的灵魂细响。何谓“活在文本中”?用王老师的话来说,就是让自己走进文本的世界,成为文本生活中的一个角色。王崧舟老师读《小珊迪》,从课题的“小”字开始,几乎是逐字逐句读来,一连“五哭”,“将语言文字读厚、读化、读成一种自己的生命体验”,即是“活在文本中”;读《一夜的工作》,从“宫殿式的房子”读出总理大无大有的一生,在作细读讲座和上课时都抑制不住流泪,即是“活在文本中”;读《二泉映月》,读出“一处风景,一幅图画,一声声人生倔强的呐喊”这三重境界,即是“活在文本中”;读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纳兰性德,读夜半钟声中愁眠的张继,即是“活在文本中”……而如何“活在文本中”?王老师又指明方向:让文本这个“警幻仙姑”带着你游历文本所缔造的那个“太虚幻境”,你用心聆听她的种种言说,用心察看仙境的种种景象。那么,文本游历当始自从何处?应从课题开始聆听和察看。比如,王崧舟老师从课题《小音乐家扬科》之“小音乐家”,产生波兰为何诞生不了“大音乐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