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体育器材的使用 农村学校体育器材的合理运用 一、自备小件器材,培养学生动手习惯 农村由于受到各方面的限制,体育器材相对不是很充足,所以作为体育教师就得想办法让每一位学生都有体育器材,在体育课中都有锻炼的机会。 鼓励学生自备短跳绳,保证上课时每人一根。农村家里都有绳子,所以就让学生自己准备跳绳。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准备,仅一周时间,五颜六色的短跳绳就握在了学生们的手中。不仅短跳绳如此,小沙包、体操棒等小件器材的准备也是如此。自己亲手准备的器材,同学们格外珍惜,既培养了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又养成了爱护器材的习惯,培养了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品质。 二、合理自制器材,丰富学生活动种类 运用现实生活中的废旧物品,经过改装和加工,自制简易的体育器材,既减轻了学校的开支,又丰富了学生活动器材,与标准的器材收到异曲同工的效果。比如,利用水泥、砖块,砌一面水泥墙,加上相应的手抓、脚触点,加固稳定后装饰上相应的颜色和图案,就建造了一面美观实用的“攀爬墙”;把废旧轮胎涂上颜色,用铁链连接,固定在相应的支架上,便做成了练习平衡的“铁索桥”;淘汰的足、篮、排球,里面填充沙子、废布等物品,简单缝合,便成了课堂上的实心球;把 3-4 个废旧的课桌腿焊在一起做“山羊”的支架,桌面上加上海绵或者棉花包好,连接稳固后便做成了“山羊”""自制体育器材,既丰富了学校的器材种类和数量,又为学生的活动提供了充足的空间。课上、课下、课外活动时,攀爬墙、摸高器成了学生重要的活动场地;铁索桥、梅花桩、滑翔器成了学生们游戏比赛的重要内容;实心球、旧轮胎、“山羊”成了运动员训练的常规器材。多样的器材,新颖的活动,激发了学生们活动的兴趣,提高了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合理使用器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根据体育课堂教学结构特点,在不同环节合理地运用好小件体育器材,可以收到一举多得的教学效果。 课的开始和结束部分,以游戏的方式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兴趣。如刺猬球的杂耍活动。在教学中,通过教师的示范、引导和启发,学生们进行两人、三人、多人对抛活动;进行一人抛两个、三个和多个活动;进行跨越身体不同部位的抛接练习和集体抛接练习""学生练习的积极性高涨,兴趣盎然。提高了学生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活性,使学生手、眼、脑等多种器官一起活动,全方位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