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小儿腹泻教案模板 小儿腹泻病腹泻病是一组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消化道疾病,为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不包括中国),全世界每年有 10 亿人患腹泻病,其中 5 亿发生在第三世界,导致每年 5 百万小儿死亡。腹泻为第三世界国家小儿第一位常见多发病与死因。 腹泻病在我国属第二位常见病(仅次于呼吸道感染)。近 10 年来我国对腹泻病的讨论与控制已取得重大进展,包括:(1)进行了大面积的流行病学调查,基本查清了我国小儿腹泻病的发病规律; (2)通过全年大样本的监测,基本查清了我国小儿腹泻病的主要病原; (3)已总结出一些有效的预防方法; (4)制订了全国统一的《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 (5)卫生部及多数省市有了腹泻病控制规划,为了落实腹泻病控制规划,曾进行过层层培训。在 50 和 60 年代我国曾发生过较大规模的致病性大肠杆菌肠炎(病死率高达 18%)和细菌性痢疾(中毒型痢疾病死率 22.3%)的流行。70年代以后,前者已基本被控制,也罕见引起死亡,中毒型痢疾病例也已很少见,病死率已降至 1%以下。自 1973 年 BISHOP 证实秋冬季腹泻的病原是轮状病毒以来,我国也于 1978 年在秋季腹泻粪便中检测到该病毒。 -1- 流行病学 1986 年由首都儿科讨论所牵头在广东、福建等省市及北京市对 5岁以下小儿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小儿腹泻病发病率农村高于城市,郊区高于城区,散居儿童高于集体儿童。 2 岁以下发病占 70.94%。 同时调查显示,小儿腹泻病每年发病高峰一是发生在 6、 7、8 月,秋夏季腹泻主要病原是致泻性大肠杆菌与痢疾杆菌; 另一高峰发生在 10、 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11、12 月,称秋季腹泻,主要病原是轮状病毒。调查联合危险因素是: 1 岁以内小儿小儿照看人卫生差小儿饭前不用肥皂洗手既往常常患腹泻病饮用水不洁病原学 1986 年和 1988 年七省一市对 5 岁以下急性腹泻患儿作了细菌、病原与原虫等流行病学调查,农村小儿急性腹泻病原依次顺序为: (1)致病性大肠杆菌; (2)轮状病毒; (3)致贺氏菌; (4)空肠弯曲菌北京市腹泻病原依次为:(1)轮状病毒; (2)致泻性大肠杆菌; (3)志贺氏菌(4)沙门氏菌; 以上差异与经济、文化、卫生条件及地区特别性有关。 厌氧菌与腹泻病的关系-2-近年来的讨论,发现人的健康有赖于两个生态环境的维护:一为宏观生态(即空气、阳光、森林、河流等),另一为微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