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2、诗人生活经历直接影响其作品的内柔和风格,学习根据背景剖析作品的方法。3、走进李清照的内心世界,品读《声声慢》。教学难点:1、以“愁”为诗眼,挖掘情感内涵。2、熟悉鉴赏诗歌的技巧。课前准备:教师:收集资料,挖掘教材,制作可行的课件。学生:①查找李清照的生平及诗作。②阅读《声声慢》,初步感知课时: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播放李清照的《一剪梅》(歌曲),意在激发学生爱好,营造诗情画意气氛,让生更易融入到词的意境当中。1、让学生做小老师介绍李清照。资料:①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南宋女词人,济南(今属山东)人,婉约派代表词人。父李格非,为元祐后四学士之一,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李清照创词“别是一家”之说,创“易安体”,为宋词大家。词集名《漱玉集》。②李清照大事记:1103-1126年:与赵明诚结婚,婚后融洽欢娱,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研究,渡过了这生中最安宁、幸福的日子。1126年:北宋末日,腐败透顶,金兵入侵,围困京师。1127年:金灭北宋,二人所存的十余屋金石书画在战火中焚为灰烬。1129年:赵明诚孤身赴任,身染重病,八月十八日去世,终年49岁,李清照时年46岁。1130年:李清照为解不白之冤,在越州、台州、黄岩、温州之间漂泊。1131年:卜居浙江会稽,又逢盗贼,重病缠身,几欲丧命。1132年夏:再嫁张汝舟,可惜遇人不淑,9月提出诉讼,与张汝舟离婚。被判刑两年。1134年:整理完成赵明诚遗著《金石录》。1151-1156年:李清照没有子嗣,凄然一身,悲苦地离开人世。无人知道死于何时,葬于何处。2、李清照的《一剪梅》若要用一个字来概括它的情感话,是何字?愁(闲愁、甜蜜的愁、相思的愁)技巧指导:学会抓“情点”(诗词中直接抒情的话)现在我们走进了李清照,就来看她的另一首词《声声慢》。(二)品读1、根据抓“情点”(直接抒情的话)的方法,找到《声声慢》的抒情点。2、读诗(第一次)学生回答:怎一个愁字了得?词的落点是一“愁”字。3、如何入愁?找出奠定全文基调的句子?“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寻寻觅觅”你觉得李清照在寻觅什么?李清照当时的境况怎样?该怎么读?当时的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她可能在寻觅儿时欢笑的岁月,流亡前的太平富有生活,甜蜜的的爱情,日暮下溪亭,藕花中的鸥鹭,捎来锦书的大雁,但却又不知该到哪里去找。应该读出一种缓慢、迷茫的感觉。“冷冷清清”诗人她寻找到什么了吗?冷冷清清是指哪里冷清?又该怎么读?寻觅的结果不但没有寻回失去的东西,不但没有减轻内心的伤痛,反而在这冷清的环境中更生一种凄凉、惨淡、悲戚。处境的冷清更衬托出人心境的清冷,应是轻读、降调。“凄凄惨惨戚戚”寻觅的结果只有无尽的伤痛。一定要读出内心中无法倾泻的苦闷。一字一顿,字字悲。鉴赏的技巧2:抓情感的基调。(第二次读14i字,也符合“慢”的词牌)4、借何写愁?除直抒胸臆外,诗词会间接抒情,很多作品采用借景抒情。《声声慢》中采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第三次读)因“愁”选用了“酒”“晚风”“雁”“黄花”“梧桐”“细雨”等意象。淡酒--并非酒太淡,而是愁太浓,酒力压不住心愁。晚风--渲染愁情。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百鸟飞回。——杜甫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过雁--象征悼亡之悲怀乡之思资料: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诗人在北朝做官时,出使南朝陈,写下这思归的诗句,含蓄而又婉转。以雁写思的还有“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稹》)、“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唐人赵嘏《长安秋望》)、“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红蓼风”(宋人戴复古《月夜舟中》)等。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鸿雁传书的典故大家比较熟悉,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运用也就普遍了。如“鸿雁几时到,江糊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李商隐《离思》)黄花--喻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