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区志第二编自然环境 第二编自然环境 辖域位于北纬39°49′至 40°5′;东经 116°21′至 116°38′。面积 470 8平方公里。辖域轮廓南北略长,最长处 28公里;东西稍窄,最宽处 17公里。辖域东与通县相接,南与大兴县大致以凉水河为界相邻,西与丰台、崇文、东城、西城、海淀五区接壤,北与昌平县、顺义县大致以清河、温榆河为界相望。本编所述涉及辖域地理位置、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自然灾害等。其中气候自1959年有气象资料后记起。 第一章地质地貌[1] 第一节地质地质基底构造辖域无岩石露头。根据地质钻探所得岩心资料,辖域地质基底构造,主要受新华夏系北东向构造所控制,西部属于北京凹陷东北侧,东南部属于大兴隆起北端。因此,新生界地层沉积受这两个构造单元控制。西部凹陷部分沉积深厚的第三系红色或紫红色胶结疏松泥岩、砂岩、砂质泥岩和砾岩,并伴有过去地质年代里喷发的玄武岩,厚度超过400米。东南部隆起由西南向东北延伸,在王四营大柳树、双桥大鲁店一带古地形较高,缺失第三系沉积,基岩埋藏浅,大柳树深 100米可见灰岩,焦化厂深 167米可见震旦纪灰岩、海绿石、砂岩和页岩等,第四系沉积直接覆盖在古生代岩层上。第三纪末期,辖域古地形很不平坦,西高东低,并形成三个大洼兜:一个在东风农场、酒仙桥、东坝一带;一个在双桥、东柳巷、十里堡一带;一个在沙子营延伸到顺义县后沙峪一带。在洼兜内沉积 300多米厚的第四系堆积物,由西向东逐渐增厚,东坝、金盏一带超过 450米。 地表土层辖域地表土层组成的物质,属于第四纪洪冲积物,大部分是永定河携带的大量沉积物,东部有潮白河、温榆河部分沉积。土质以壤质为主,占 91 2%;黏土及砂土较少,分别占 4 8%和 4%。土层自下而上分布为:第四纪更新世早期(Q1),底部为“朝阳冰期”时期堆积,以杂色风化泥砾分布较广,厚度较大且稳定;中上部由杂色松性土、砂、沙砾石组成,并夹有淤泥物质,各种土层厚度不均,受古地理条件控制(东柳巷处为 90余米,小庄处仅为 30米)。所见砾卵石以火成岩为主,除少量石英石、灰岩外,其余全部风化,结构疏散。第四纪更新世中期(Q2),底部为“龙骨山冰期”时期堆积,棕红色、灰褐色泥砾,内含白色斑点 Ca质结核,并有铁、锰膜,有的变为中细砂、沙砾石层;上部为周口店组棕色、棕黄色黏性土及沙砾石层,这是深层地下水主要含水层。第四纪更新世晚期(Q3),底部为“碧云寺冰期”时期堆积,东风农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