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区及其周边现状 2625Km2(1997 年),为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接纳湖南省湘、资、沅、澧四水;长江的松滋、太平、藕池、调弦(1958 年堵塞)四口分流;由城陵矶一口泄入长江。 整个洞庭湖区,以赤山-南山为界,可分东、西两大部分,东部由东洞庭湖、南洞庭湖组成,西部已经分割为星罗棋布的残存小湖群。 (1 )全新世初至先秦时期--平原河网景观 新石器时代遗址;现代地质调查。 《战国策²魏策》:“昔者三苗之居,右彭蠡之波,左洞庭之水”。 《韩非子》:“三苗之不服者,衡山在南,岷江在北,左洞庭之波, 右彭蠡 之水”。 (2 )先秦汉晋时期--洞庭湖形成初期 长江出峡后,入云梦泽调蓄,洞庭湖只是君山附近一小块水域。 《庄子·天运》:“帝张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 《山海经·中山经》:“又东南一百二十里曰洞庭之山,… … 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渊。澧沅之风,交潇湘之渊。” 《尚书·禹贡》:“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又东至于澧。” 《鄂君启节》:“自鄂往,上江,入湘,入资、沅、澧、油。” 《汉书·地理志》:湘水北至下隽入江,沅水至益阳入江,资水东北至益阳入沅,澧水东至下隽入沅。 《水经》:湘水北过下隽西、又北至巴丘山入江;沅水东至下隽县西北入江;资水东与沅水合于湖中、东北入江;澧水东至下隽西北、东入江。 郭璞注《山海经》:“江、湘、沅水共会巴陵头,故号为三江之口,澧又去之七、八十里而入江。” (3 ) 4 -1 9 世纪中叶——沉降扩展期 原因 东洞庭拗陷的沉降 长江及汉水挟带大量泥沙进入云梦泽,大泽逐渐淤积。“九穴十三口”作为荆江两岸入湖洪水的通道,但荆江大堤形成后,北口尽塞,大量洪水由南岸太平、调弦口入湖,使洞庭湖不断扩大。 分期 六朝时期— “广圆五百余里”,湘、资、沅、澧四水分别注入洞庭湖中 唐宋时期— 继续扩张,深度达最大值 明至清中期时期— 全盛期 (3 -1 )六朝时期 《文选》江赋注引晋张勃《吴录》:“巴陵县有青草湖” 刘宋盛弘之《荆州记》:“巴陵县南有青草湖,周回数百里,日月出没其中。” 《水经注·湘水注》:广圆五百余里,湘、资、沅、澧四水分别注入洞庭湖中。 (3 -2 )唐宋时期 《全唐诗》卷 849 唐僧可朋《赋洞庭》:“周极八百里,凝眸望其劳,水涵天影阔,山拔地形高。” 《舆地纪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