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追求卓越的建筑师——宋德臣宋德臣, 52 岁。个头不算高,但浑身透着一股精灵气,谈起话来,有板有眼,神气十足。他是一位平凡的人。每天身着工作服,头戴安全帽,活跃在建筑工地上,与项目部的小伙儿们摸爬滚打在一起,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35 年的从业生涯,他从一个初中毕业的上山下乡知青到回城学当泥瓦工、 到国家一级项目经理、 国家首批一级注册建造师,从国内大大小小建筑工地上的普通技术管理人员到青建集团公司驻国外经理部总工程师、分管生产的副经理, 曾带领大伙儿创出过一批批“样板工程”、“精品工程”,为“青建海外”品牌的创立立下过汗马功劳, 创造的经济效益应以数千万元计。可你让他谈谈感受,他却憨厚地笑笑。半天才说:“这算不了什么”。1998 年春天,他两度出国工作七年后, 回国刚刚落下脚跟,就风风火火的投入到青岛国税局大楼工程建设中。项目组十来个人,一番拼搏,两年辛劳,数百个日日夜夜艰苦奋战,克服了一道道技术难关,终于捧回一个金灿灿的金杯——“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如今,宋德臣作为青岛建设集团华友建设发展公司项目部经理,正带领他的项目部朝着新的更高的目标冲刺。一、“没有知识,就不可能有技术进步。”2 “知识就是力量。”——哲人说“知识就可以改变人生。”——凡人说。1966 年,由于受那场“大革命”的影响,初中没毕业的宋德臣就与许多知识青年一起下乡插队。直到 1970 年才回城。 参加人防隧道打炮眼、清渣被复,做钢筋工、电焊工、吊拉工、瓦工,在长达 8 年的时间里,他先后参加过多项工程建设施工。数个工种的平凡轮换,本来很容易引起许多年轻人的厌烦情绪,但宋德臣谦虚好学,聪明勤奋,他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深得师傅们的喜爱。经过农村和基层工程队长时间的艰苦摔打,使宋德臣磨练出种吃苦耐劳的好品质, 也使他悟出了一个真真切切的道理:“手艺不难学,但没有足够的文化知识,哪一行都干不精”。一九七七年,全国恢复高考制度。这使得多年来渴望求学的宋德臣着实兴奋了一阵子。可是,由于文化基础太差,他只能先报名参加夜校补习文化课。白天工作的辛劳和结婚后家庭负担的增加,丝毫没有动摇他刻苦学习的信心和决心。经过两年的艰苦努力, 他终于在 1979 年秋季如愿以偿地考上了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原青岛市职工业余大学)工业与民用建筑四年制大专班,圆了大学梦。宋德臣是个独生子。他与爱人从相识到结婚成家,都是在他紧张的复习文化、准备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