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精品文献资料分享第三课遵纪守法、维护社会公共生活 ------社会公共生活要有共同的准则 ―教学目的要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使学生们了解以宪法为龙头的一系列法律法规, 意识到这些法律法规对社会公共生活方方面面的制约作用,形成依法行事的观念。教学重点难点: 1、社会公共生活的特点; 2、宪法及其他法律对社会公共生活不同方面的规定;3、《集会游行示威法》的有关规定。教具:多媒体教学进程:导入新课: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三课第一框的内容,主要讲了纪律的含义、法律对社会公共秩序的维护的主要表现,以及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做到遵纪守法的四点要求。 现在老师就来检查一下, 看看同学们是不是已经开始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逐步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了。 哪位同学来背一下纪律的含义?学生:(略)(提示:纪律就是一种要求人们遵守秩序、执行命令、履行职责的具有约束力的行为准则。 若回答不够完整,再请学生补充。)教师:第二个问题是法律对社会公共秩序的维护的表现?学生:(略)教师:最后一个问题是如何真正做到遵纪守法?学生:(略)教师:我们已经知道纪律主要靠人们的自觉性来实现的,它建立在自觉的基础上,从刚才同学们的回答情况来看, 多数同学已经有了思想上的重视,能够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已经开始在学习上养成好习惯了。那么接下来我们开始上新课, 第三课第二框的内容:社会公共生活要有共同的准则。我国从 1978 年开始,进行了轰轰烈烈的改革开放,历经风风雨雨20多载,我们看到了可喜成果:国民经济得到迅猛增长,人民物质文化实用精品文献资料分享生活日新月异,全民素质也逐步提高。当然,在成就的背后也隐藏着许多丑恶现象,坑蒙拐骗、烧杀抢掠的事情屡见不鲜。因此,为了打击恶势力,发扬真善美,我们需要用什么来做强有力的保护膜,隔绝恶势力呢?学生:(略)(提示:法律等)教师:很显然,我们这些成就的取得是离不开法律这个保护膜的。 (出示幻灯片)事实上,在生活中,还有些事不是法律所能解决的,比如有关人情世故的纠纷, 不方便法律来作评判, 还有我们学生的一些不遵守秩序的行为也不适用法律。那么,在这些情况下,需要由什么来约束或调整呢?学生:(略)(提示:道德规范、纪律)教师:有时我们会说某某人“缺德”,那么这个“德”就是道德。我们可以发现, 社会公共生活除了法律外, 道德和纪律同样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我国是个大国, 地区差异很大,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