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志国同志在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上的报告(摘登)今后五年全市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力实施五大发展战略,为把辽阳建设成为特大型城市而奋斗。今后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3%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4%以上。过去五年工作的回顾这五年,是经济实力大幅提升的五年。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735亿元,年均增长16.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76.5亿元,年均增长28.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1332亿元,年均增长35.3%。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连续五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工业结构调整迈出重要步伐,一批关系辽阳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建成投产。芳烃及精细化工、工业铝材、汽车配套、钢铁精深加工日用化工、装备制造六大产业集群初步形成。高新区晋升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芳烃基地获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辽阳国家芳烃及精细化工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县域经济实现“三年翻番”,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全面推进。服务业快速发展,城区经济焕发出新的活力。弓长岭成为全省首个温泉旅游度假区,佟二堡皮装裘皮的产业化水平大幅提升。民营经济主力军地位日益突出,我市成为全省民营经济最活跃的城市之一。节能减排成效明显,淘汰了大量落后产能。大规模实施植树造林、水系建设、大气治理、污水和垃圾处理,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这五年,是城乡面貌发生深刻变化的五年。河东新城建设全面展开,16平方公里的城市框架基本形成,辽阳人民期盼的跨河而立的城市正在逐步成为现实。三年来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0多亿元,整理土地9.3平方公里,开工建设118个重点项目。市民服务中心、文化中心、市民广场、河东高中、辽溪铁路搬迁、三座跨河大桥等重点工程即将竣工。多个全国知名企业投资的城市综合体项目正在建设老城区改建力度空前,城市南部开发初具规模,中心城区改建面积逐年扩大,城市基础设施持续完善,城市面貌不断改观。灯塔、首山、汤河新城和佟二堡、望水等新市镇建设全面展开,多点推进的城镇化格局初步呈现。全市城镇化率达到63.5%,五年提高了8个百分点。这五年,是改革开放实现重大突破的五年。市属国有企业改制基本完成。民营企业机制创新实现新突破,忠旺集团和奥克集团成功上市。农村综合改革稳步推进。政府机构大部门体制初步建立。燃气、供暖等公用事业实现了市场化。对内对外开放规模不断扩大、质量显著提高,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五年来,实际利用外资15亿美元,年均增长83%;引进域外资金830亿元,年均增长55%;外贸出口37亿美元,年均增长32%。这五年,是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2010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6570元和8095元,年均分别增长14.5%。五年新增城镇实名制就业27.7万人,实现了创建充分就业城市的目标。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基本实现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广覆盖。大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完成了省下达的棚户区改造任务,新建廉租房、经济适用房104万平方米,改造了3500多户农村的危房。控辍保学、职业教育、普及高中教育等工作处在全省先进水平。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扎实推进,基本医疗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城乡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建立,完成了“文化惠民”五项工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文化体制改革取得新的进展。体育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这五年,是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的五年。民主政治建设不断进步,人大及其常委会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政协组织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工作不断深入。爱国统一战线发展壮大。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工作更加活跃党务、政务、村务公开深入推进,人民群众参与公共管理的范围不断扩大。圆满完成“五五”普法任务,依法治市水平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