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蒙经典,千古传诵——讲讲千字文的故事说起《千字文》,很多人小时候都诵读过“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千字文》用不重复的一千个字,以四字韵语联缀成文。它的每句话都表达了一定的意义,全文涉及宇宙、自然、社会、历史和日常生活等多方面的内容,并非简单地文字堆砌。《千字文》一编出来,就在社会上流传开来,历经唐、宋、元、明、清诸朝,在1000多年的时间里始终盛行不衰。不但用做蒙学识字教材,而且受到社会欢迎,可说是老少咸宜、雅俗共赏。《千字文》在我国的传播,达到了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并用之于日常生活的程度。梁武帝的“笔杆子”公文写作是个技术工种,除了要求一定的文化水平外,还需要神思、才智都超出常人才能胜任。尤其像古代,天子脚下办事,还要冒着动不动就被杀头的风险。《千字文》作者周兴嗣就是这么一个皇帝赏识的“笔杆子”。周兴嗣(468~521),字思纂,陈郡项(今河南沈丘,一说河南项城)人。世居姑孰(今当涂县城,一说商丘市谷熟集)。“年十三,游学京师,积十余载,遂博通记传,善属文”,成了著名文章家。南齐时中秀才,授桂阳郡丞。周兴嗣像入梁后,梁武帝(萧衍)时,任安成王国侍郎,给事中等职。兴嗣很有才学,善于文章。萧衍代齐为梁武帝,十分赏识他。武帝每每想起一些奇怪思题,都令兴嗣做文章。如《铜表铭》、《栅塘碣》、《缴魏文》等,他都欣然令笔,而且迅速完成。朝中的有关写作的事情,也由他一人包揽下来,但凡国家有重大文事,梁武帝皆命周兴嗣撰具呈奏。他记述朝中史实的著述很多。如《职仪》(十卷)、《皇德记》、《梁皇帝实录》)(3卷)、《梁皇帝起居注》、《梁史》(10卷),是梁代的有功之臣。《梁书》周兴嗣传记载:“自是《铜表铭》,《栅塘碣》、《北伐檄》、《次韵王羲之书千字》,并使兴嗣为文,每奏,高祖辄称善,加赐金帛。”传中所说《次韵王羲之书千字》即《千字文》。今所见《千字文》各种版本于题下皆署为周兴嗣“次韵”。可知这些文章虽名属梁武帝,但真正的写手却是周兴嗣。虽然梁武帝“龙兴”之前,于南齐竟陵王萧子良“开西邸,招文学”时,曾与沈约、谢朓、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等文学之士并游西邸,且号称“竟陵八友”,其诗文笔札想必也侍弄得不错。但“龙兴”之后,天下才士既为所用,当然就用不着亲操翰墨,躬行著作之劳了。原来领导由下属代笔文稿,是有悠久历史的。而周兴嗣这篇《千字文》,既承梁武帝之命而作,当然也可以署属梁武帝。如此,则《沈众传》说“梁武帝制《千文诗》”,也没有错。只是沈众文运不佳,实指望借帝王之势而名垂千古,却不幸折戟沉沙,未能如愿。无论如何,说梁武帝之时至少有两个不同作者及两种不同文本的《千字文》,也是不错的,其文至五代修《唐书》时亦存于世,故《旧唐书·经籍志》著录:“《千字文》一卷,萧子范撰;又一卷,周兴嗣撰。”顾炎武《日知录》谓“《千字文》元有二本”,大抵根据在此。“急就之作”成千古名篇“如果有一位距今一千五百年前的男子,在短短的一个夜晚,就用一千个不同的汉字,做出了二百五十个熟语的话,你一定会惊诧不已吧。”日本知名女书法家、天溪会会长南鹤溪女士曾经以崇拜的心情这样写道。周兴嗣同梁武帝本来便是文字之交的朋友,在萧齐时代,还在朝廷上有过同僚之谊。到了梁武帝当了皇帝,那就变成君臣的关系。其实,伴君如伴虎,反而是最糟糕的事情。这次,周兴嗣有一次不小心得罪了梁武帝,梁武帝一怒之下,想杀他或很严厉地处分他,但梁武帝想了个歪点子。他周兴嗣说,你不是文才很好吗?你能在一夜之间,把一千个不同的字,写一篇好文章,就赦你无罪。535年,梁武帝命文学侍从殷铁石从王羲之的书碣碑石中拓下一千个各不雷同的字,每字一纸,一字一字地传授那些皇子(古时蒙教以认字为主)。可这种教法紊乱无章,未便影象,收效甚微,便嘱咐周兴嗣:“卿有才思,为我韵之。唐代李绰《尚书故实》记载有:《千字文》,梁周兴嗣编次,而有王右军书者,人皆不晓其始。乃梁武帝教诸王书,令殷铁石于大王书中搨一千字不重者,每字片纸,杂碎无序。武帝召兴嗣,谓曰:“卿有才思,为我韵之。”兴嗣一夕编缀进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