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命运共同体”的提出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新理念,并对其做了详细分析,指出“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同舟共济,权责共担,增进人类共同利益”2013年3月22日至24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俄罗斯进行了国事访问。这是中国新任国家主席首次出访。习近平总书记在首访俄罗斯时,率先提出了“命运共同体”这一新的外交理念,称中国与俄罗斯有着“特殊的关系”;随后,3月25日至30日习近平主席启程访问坦桑尼亚、南非和刚果,并出席了在南非德班举行的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五次会晤,又提出“中非从来都是命运共同体”的说法。习近平总书记此次访问非洲就是要争取获得非洲国家的支持,以强化在联合国的主导权。中国与非洲有着相同的历史遭遇,在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半个世纪以来,两国始终紧密相连,人员交往密切,经贸关系迅速发展,积极拓宽在其他领域的合作,面对国际问题时两国相互协调磋商。秉持忠诚态度、基于互利原则、携手共进是中国与非洲所达成的合作共识,也为中非合作关系打下了良好基础。;2013年9月3日至1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对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四国进行国事访问,出席了二十国领导人第八次峰会和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三次会议,7日,习主席在访问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时发表演讲,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2013年10月2日至5日,习近平主席开始访问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10月3日在印尼国会的演讲中进行了题为“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发言,习近平主席郑重地提出了“携手建设中国一东盟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并提出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强调要坚持讲信修睦、合作共赢、开放包容,使双方成为安危与共、同舟共济的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二、“命运共同体”提出的背景首先,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日益深入,国家间“互嵌”式关系结构的特征更加明显。国际社会中依然存在冲突和矛盾,但合作的可能和愿望大大增加。国家间关系更为复杂,同时各国也普遍认识到如果地缘政治、战略利益冲突、新合作机制等因素处理不好,就可能导致更多的国家间冲突。为了弥合矛盾,国家应按照规则办事,从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出发,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而且,随着国际社会中19'益频繁的交往,国家与国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大大缩小,地球村的特征更加突出。这就意味着国家间交往不可能处于真空状态,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在这个背景下,中国政府敏锐地认识并把握了全球化带来的这些变化,号召所有国家以更加包容和开放的态度展开合作,建设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诚如习近平所言:“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共同发展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符合各国人民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应该牢固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顺应时代潮流,把握正确方向,坚持同舟共济,推动亚洲和世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其次,全球性问题日益突出,需要国家间加强共同治理的能力。长期以来,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问题交织在一起,对国际秩序和人类生存都构成了严峻挑战。而且随着国际局势的发展,诸多新的全球性问题不断涌现,例如网络安全、生态安全等等,更为严重的是,在全球化环境下,一国处理问题的国内政策会产生跨国界的溢出效应,以邻为壑会引发更多矛盾和冲突,而同舟共济则使得各国都能受益。因此,在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国家间相互依赖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或国家集团可以独自解决全球化带来的问题。如何同舟共济,协同处理国际问题,摆在世界各国的面前,就像李克强在第八届东亚峰会上的形象比喻那样,“一根筷子很难吃着东西,两根筷子一起用才能夹到食物,一把筷子捆在一起就不易折断”。所以说,当前有关更好地应对人类共同挑战为目的全球价值观正在形成,国际社会支持“命运共同体”的意识更加强烈。面对各种全球性问题,各方必须在更大的范围内构建多方面、多层次的利益汇合点,逐步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