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危机时代我国物流企业发展对策研究内容摘要:此次全球性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产生了一些影响,物流业作为重要的服务产业也受到了冲击。本文分析了我国物流产业的现状和后危机时代我国物流业存在的机遇和挑战,认为要实现物流业的振兴和发展,国家积极施救是保证,物流企业积极自救是根本,并提出了物流业发展的具体措施。关键词:金融危机物流影响策略随着改革开放的纵深化以及我国积极融入世界经济,我国企业已经成为全球产业供应链的一部分。2008年下半年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最终导致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并蔓延到实体经济领域,全球性经济衰退引发全球商贸受阻。物流业作为全球商贸的承载体遭受了沉重打击,我国物流业也受到了一些影响。金融危机直接导致我国出口明显下降,这对物流行业的不良影响从直接服务于外贸物流的相关行业如航运、港口和国际货代业开始,逐步向国内的生产物流、商贸物流和消费物流领域传导;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向中西部地区扩散。我国物流行业的业务量明显下滑,对物流企业造成很大的冲击。因此,在一段时期内振兴和发展物流业将是提振经济的重要举措。我国物流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一)物流市场发展不平衡辩证地看,我国市场规模大,但发展多元而不平衡,客户的层级化倾向非常明显,最终大市场会因人的因素而变成不同的小市场。对于物流业来说,中国目前还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市场。物流行业服务的标准参差不齐,客户的接受度也大不相同。对于大多数中小企业而言,物流就是运输,即使是一些国内的大企业,也仅把物流看成是成本。相比之下,外企对服务的认同度更高,对于那些服务能力强的物流企业,它们的业务只有依赖外企,在无形中,就把最优秀的企业限制在了一个狭窄的小市场中。(二)物流企业市场集中度低且成本结构不合理与发达国家甚至是世界平均水平比,我国物流业发展的“短板”仍非常明显。全球物流业务总量3000亿欧元左右,前十家物流企业占了约20%份额。而我国物流业却普遍小而散,有1.3万家左右第三方物流企业,但没有一家建有全国性网络。各地大小物流企业数目众多,但具规模的企业却很少,这种四分五裂的格局必然提高物流成本。全球物流业特别是发达国家,储藏成本高于运输成本,而我国则相反。我国物流行业5000亿美元产业产值,70%花在运输业上,另有15%是行政管理成本,这和美国4%左右的行政成本差距明显。我国物流只有10%-20%外包,这个数字欧洲为35%,美国为50%,日本更是达到80%。不合理的成本结构对企业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形成了制约。(三)专业人才少导致服务水平低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分工的增强,企业对物流需求的增加不仅体现为量的扩张,还体现为对于专业化的物流服务需求的增加和深化;而我国物流企业提供的服务却难以令企业充分满意。根据中国物流联合会第6次调查报告,工商企业对现行第三方物流运作不满意的首要原因是服务内容不全和不能提供供应链整合服务,其次是信息及时性与准确性低、作业差错率高。目前,我国物流专业人才短缺,尤其是中高级物流人才紧缺。物流业属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由多个环节组成。随着物流业的发展,对物流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也在提高,尤其对一线管理人才的素质要求提高了。物流人才的需求层次分为战略层、管理层、操作层,目前市场对高级物流管理人才和中级物流管理人员、物流企业的市场营销人员、具体业务操作人员和设备操作及维护的技术人员,以及既具有本行业专业知识又有物流管理技能的专门人才的需求均十分迫切。预计到2010年我国高级物流人才每年需求3万至4万人,物流人才缺口为600万人左右,其中高级物流人才缺口约为40万人左右。人才缺口将直接影响物流企业的业务拓展和物流业整体发展水平的提升。后危机时代我国物流产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一)金融危机对物流业的冲击物流业是现代产业经济的“晴雨表”,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物流产业的影响已经产生,并从与外贸相关的物流行业开始,逐步向国内的生产物流、商贸物流和消费物流领域传导;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向中西部地区传导。由于金融危机带来的巨大冲击,物流业面临较大的经营困难,这种困难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