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光亮酸性镀铜电镀溶液的性能总会随着使用而不断变化,其影响因素甚多。 要想使镀液性能指标保持在最佳或良好状态,就应及时进行调整。 调整依据可来自三个方面:其一,凭经验,依据镀层状况得出结论;其二,凭化验结果;其三,凭试验结果。经验往往具有局限性,经验的积累要有相当的实践经历和总结能力;而对一项新工艺,刚开始使用,则谈不上经验。 分析化验结果的准确性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如分析人员的素质、水平与熟练程度、分析手段、分析方法等。而现代电镀广泛采用的多种复配的有机添加剂、 光亮剂等几乎无法分析。 分析化验有时是必不可少的, 如合金电镀时镀液及镀层中合金组分的比例,难以用其它方法判定。 但若凭一个不准确化验结果来调整镀液,有时也会搞得一塌糊涂。 镀液性能变化后必然要从镀层上反映出来,要想从一张试验试片上反映出宽电流密度范围内的镀层状况,最简单的办法还是赫尔槽试验。利用 250mL赫尔槽试验,是笔者几十年搞新工艺、添加剂开发及日常维护镀液的最主要手段。本文就最常用镀种如何利用赫尔槽试验来调整镀液加以小结,供同行参考。该镀种镀液成分简单, 但却是很难维护好的镀种。 笔者考虑生产成本,一直采用国产心型光亮剂, 并不断对其配比、 光亮剂组分加以完善改进。采用“中酸、中铜”工艺装饰性电镀,调整得当时,赫尔槽试片1A搅拌镀 5min,试片能达到全光亮且具有较好整平性,生产中允许DK可达 5A/din2 。电源应是低纹波的。2.1 铜含量判定光亮酸性镀铜, 应有足够的阴极浓差极化, 才能有好的分散能力和宽的光亮范围,硫酸铜的含量以150g/L 一 170g/L 为宜。2.1.1 2A 静镀 3min,高端应有 1cm左右烧焦。用细玻棒在试片表面大约 1s 来回搅拌一次,则无烧焦,铜含量基本正常。冬季气温低时,搅拌情况下允许约3mm左右烧焦。2.1.2 若 2A 静镀无烧焦,则铜含量过高,应稀释镀液,补加硫酸和开缸剂。液温低于10~C时,镀液中铜含量过高,阳极溶解不良,阳极极化过大,铜阳极还易钝化。2.1.3 若静镀烧焦大于1.5cm,则铜含量不足,应试验补加硫酸铜至烧焦约 1cm。2.2 硫酸含量判定新配镀液时,硫酸以5o L 一 6o L 为宜。过多,光亮整平性差;过少,电导率低,低DK区光亮范围变窄,阳极易钝化,在正常镀液作赫尔槽试验时, 应对所用电源及直流导线, 记录不同液温时电流与电压的对应数据,以便作为日后的判断依据。不能加入,可按0.1Ⅱ1L/L一 0.2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