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洛城闻笛》1学习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文;•鉴赏文学作品的意象、语言;•掌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一读:与诗人相遇1.大声吟读;2.整体把握文章;3.读准字音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春夜洛城闻笛。(现在河南洛阳)时间:“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地点: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汉族,出生于西域碎叶城,5岁随父迁至剑南道之绵州昌隆县,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世存诗文千余篇。他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他以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歌反映现实,描写山川,抒发壮志,吟咏豪情,因而成为光照古今的伟大诗人。•李白不仅文采斐然,其剑术亦是十分高明。李白的诗,裴的剑术,张旭的草书合称唐朝“三旻绝”。虽然“三绝”中没有李白的剑术,但其剑术之高却仅位于裴之下,居唐朝第二。他“十旻五好剑术”,“剑术自通达”。造诣非同一般。•李白是个集诗人、神仙家、驴友、纵横家、游侠、剑客为一身的伟大天才。民间流传,高力士曾为他脱靴,杨贵妃曾为他捧砚,杨国忠曾为他磨墨,唐玄宗曾御手调羹喂李白醒酒汤。创作背景这首诗是开元二十三年(735)李白游洛阳时所作。描写在夜深人静之时,闻笛声而引起思乡之情。二读:划分节奏注意停顿体味诗情注意语速信、达、雅;以诗译诗;力求押韵;解释扩展;结合文中注释。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阵阵悠扬的玉笛声,是从谁家中飘出的?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就在今夜的曲中,听到令人哀伤的《折杨柳》,有谁的思乡之情不会油然而生呢?逐句剖析首联——谁家玉笛(精美的笛)暗飞声•不知谁家的玉笛吹出悠扬的笛声?•已经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暗”字为一句关键。“谁”、“暗”想照应,写出“闻”时的精神状态,先听到飞声,踪迹它的来处,却不知何人所吹,从何而来,所以说是暗中飞出,笛声暗送。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下此“暗”字,自是十分确当。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于为怀的心绪,所谓以主观写客观。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颔联——散入春风满洛城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整个洛阳城。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满”字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散”字用得妙。“散”是均匀、遍布。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颈联——此夜曲中闻折柳•今夜想必每个人都听到了那首哀伤的《折杨柳》•第三句点出《折柳》曲。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来归也折柳。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所以,诗人听到这《折柳》曲,便引起客愁乡思。一般说,久居他乡的人,白天还没有什么,可是一到日暮天晚,就容易想念家乡。在春秋季节,人们也常是多愁善感。《折柳》为全诗点睛,亦即“闻笛”的题义所在。尾联——何人不起故园情此时此刻,谁能不被勾起对故乡的思念呢?此句好像是说别人,说大家,但第一个起了故园之情的正是诗人自己。这是主观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却更见“我”感触之深,乡思之切。反问的语气使这种感情表现得更加浓烈。文章的主旨句是?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全诗紧扣一个“闻”字,写出了作者闻笛的感受,也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感情,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千百年来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