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新冠疫情下全球治理之道新冠疫情下全球治理之道 陈辉 新冠疫情俨然已成为二战以来全球最为严重的公共危机,其涉及国家之广 ,对于政治、经济、生活甚至生态环境影响之深,在不少方面已超过 1929—1933年的大萧条。据世界卫生组织 20XX 年 4 月 22 日的统计,全球新冠确诊病例数为二百四十万二千二百五十例,死亡十六万三千零九十七例;同日,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统计数据显示,全球新冠确诊病例数为二百五十六万五百零四例,死亡十七万六千九百二十六例。新冠疫情何以会迅疾蔓延全球?这对于世人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全球化与技术化的进展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使得各国居民间的往来愈加便捷,依賴现代交通工具,朝发夕至,本寻常事矣。即使万里之遥,相隔千山万水,航空可达,犹在目前,亦非难事;全球产业链分工,设计与生产的分离,实现了经济效益最大化,市场上商品琳琅满目,人们生活在一个前所未有的物质产品极为丰裕的世界。但是,另一方面,这也会推动新冠病毒在全球的迅猛传播,经济发达、交通便利、人口拥挤的大城市往往首当其冲。从九省通衢的武汉、意大利最为富裕和现代化的伦巴第城市圈、英国的经济中心伦敦到世界之都纽约皆成为疫情的重灾区。基于经济效益导向的全球产业链高度分工,因疫情供应链的突然中断,使得不少国家从 N95 口罩、医用棉签、防护服到呼吸机皆捉襟见肘,无法有效供给。黑格尔曾言,遍览各民族的历史,我们可以得知,各民族未从历史中学到东西。回眸过往,霍乱作为“十九世纪的世界病”,随着火车、轮船的发明肆虐全球,人口聚集而拥挤的大城市由于城市地下水系统匮乏、卫生设施薄弱,霍乱通过粪口途径广为传播,昔日的“全球化之都”伦敦首当其冲。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认为近代以来社会所依赖的各种技术手段与生产方式,其实都蕴含了众多风险。假如说,过往阶级社会的驱动力可以概括为“我饿”,风险社会的驱动力可以表达为“我害怕”,焦虑的共同性代替了需求的共同性,“风险社会”由此产生。核电作为清洁、高效能源,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其安全稳定则是人们关怀的焦点。贝克认为,风险因素是以科学的方式诞生在科学化的文明之中,那些无法看到的东西往往以最好的意图生产出来,但却是预定目标所不需要的问题产儿。1988 年 11 月 3 日,第一个“蠕虫”病毒被放到网络上,在短短几个小时之内六千台机器(占全球互联网电脑总数的十分之一)被传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