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核酸序列分析Sanger双脱氧链终止法Maxam-Gilbert化学修饰法杂交测序Sanger双脱氧链终止法60年代末就已掌握了充分的理论知识,只是当时在某些技术能力上和研究思路上,存在着弱点,阻碍了从理论转变为现实。第一,如何分离寡核苷酸片段;另一方面,在研究思路上都没有摆脱蛋白质序列分析的束缚。1965,Cornall大学以S.W.Holle,为首的科学家小组,首次完成75个核苷酸的酵母丙氨酸tRNA的全序列测定。即利用各种RNA酶把tRNA降解成寡核苷酸,经分离纯化后,再分别测定短片段顺序。DNA核酸序列分析历程引物—延伸测序策略1968年华裔生物化学、生物学家吴瑞博士(Dr.RayWu)独创性地设计出一种崭新的引物一延伸测序策略,并于1971年首次成功地测定了λ噬菌体两个COS末端的完整序列;1977,F.Sanger在该策略的基础上,发展出了快速测定DNA序列的末端中止法;K.Mullis采纳他的方法,完善了PCR扩增DNA的方法;M.Smith发明了碱基定点突变技术。这三位科学家全都获得了诺贝尔奖。Sanger双脱氧链终止法原理利用DNA聚合酶的两种酶催反应特性:1、利用单链DNA模板,合成DNA互补链;2、利用2’,3’双脱氧核苷三磷酸作底物,参入到寡核酸链的末端,从而终止DNA链的生长。有时也称引物合成法,或酶催引物合成法。将待测DNA制备成单链分子作为模板;人工合成的寡核苷酸链作为引物;引物进行放射性核素标记;退火后模板—引物结合。反应:上述混合液分为4个反应管,每个管中加入DNA聚合酶1、各一种ddNTP、以及四种dNTP(32PdATP为放射性标记)。引物延伸反应终止后加热变性分离核素标记的单链DNA分子,凝胶电泳分离反应混合物。放射自显影术,从放射性X光底片上,直接读出DNA的核酸顺序。(*此顺序与测序链的核酸顺序为互补。)GTACGTTGACGCCddATPddTTPddGTPddCTPddCTPddATPddGTPddTTPAGTCAGGATCACCSanger双脱氧-M13体系DNA序列分析法引物合成DNA序列测定法的特点及缺陷为了将这些降解的DNA片段,按其原来的顺序“拼排”起来,至少还需要用一种或数种内切限制酶,对同种DNA作酶切消化,并进行电泳纯化和序列分析。高分子量DNA分子消化降解成一组具一定长度的限制片段,然后再用琼脂糖凝胶或聚丙烯酰胺凝胶作电泳分离纯化,从胶中抽取DNA片段,供进一步分析。这些供作序列测定的DNA片段绝大多数都仅为数百个核酸。因此需要用物理方法分离大量的DNA片段。费时费钱,因为商品提供的核酸内切限制酶的价格是十分昂贵。为了保证能够获得所有的限制片段,就需要制备足多数量的DNA,而其中有许多步骤都要用不同浓度的凝胶进行电泳再纯化。在这种纯化过程中,会加剧DNA的损伤和丢失。将不同限制酶消化切割的DNA限制片段,随机地克隆到载体分子上。选用天然的单链DNA噬菌体,例如M13作为载体,重组体噬菌体的DNA分子,可直接用作模板。克服缺点的一种途径—DNA分子克隆引物:合成的特定的寡核苷酸,或者是从亲本单链噬菌体DNA中分离出来的一种限制片段。其优点是能够特异性地同载体分子上与克隆位点相连的单链DNA区段杂交。称做“通用引物”。M13载体克隆DNA片段将DNA片段克隆在M13mp载体特定位点上,即位于Lac区段中含有多克隆位点的多聚衔接物(polylinker)内。重组体噬菌体,在含有IPTG和Xgal的培养基平板上形成白色的噬菌斑,而非重组体的噬菌体则形成蓝色的噬菌斑。从白色的噬菌班中分离重组体噬菌体,并制备出单链DNA,就可以直接按双脱氧链终止法进行序列分析。当然这种随机的方法,也需要通过顺序的测定将派生的序列拼连起来,恢复成原来结构形式的总DNA序列。使用M13载体系列的优点所有的待测定的DNA片段,都可以共用一种引物。这样,就避免了合成和分离各种不同引物的许多麻烦。最初使用的引物,是克隆在PBR322质粒载体上的一种短的限制片段。以后J.Messing等人(1981)发展出了一种更加适用的长度为15bp的合成引物,这段引物同M13的其它位点之间有低度的同源性,后来又合成出了改进的同M13其它任何位点均无同源性的引物。现在,应用M13mp载体系列的双脱氧链终止法,已经成为一种最普遍采用的快速的DNA序列分析法。Sanger双脱氧一pUC体系DNA序列分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