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疹伤寒斑疹伤寒概述概述斑疹伤寒(斑疹伤寒(scrubtyphusscrubtyphus),),是由斑疹伤寒立克次体是由斑疹伤寒立克次体((RickettsiatsutsugamushiRickettsiatsutsugamushi)引起)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鼠类是主要的传染的一种急性传染病。鼠类是主要的传染源,以恙螨幼虫(源,以恙螨幼虫(chiggerchigger)为媒介将斑)为媒介将斑疹伤寒传播给人。其临床特点为急性起疹伤寒传播给人。其临床特点为急性起病、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病、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和被恙螨幼虫叮咬处出现焦痂和被恙螨幼虫叮咬处出现焦痂((eschareschar)等。)等。概述概述立克次体是立克次体是19101910年由年由RickettsRicketts从从389389例斑疹伤寒病人血液中发例斑疹伤寒病人血液中发现的。现的。19131913年,年,ProwazekiiProwazekii从患者中性从患者中性粒细胞中也找到了病原体;此二人都在研粒细胞中也找到了病原体;此二人都在研究斑疹伤寒中牺牲。为纪念他们遂将流行究斑疹伤寒中牺牲。为纪念他们遂将流行性斑疹伤寒的病原体命名为性斑疹伤寒的病原体命名为普氏立克次体(Rickettsiaprowazekii)概述概述19271927年年日本学者取患者的血液注射入家兔的睾丸内,数日后见睾丸红肿,组织涂片经染色后镜检发现在细胞内有多形性小体。这种多形性小体可传代感染,使被感染动这种多形性小体可传代感染,使被感染动物发生相同的疾病。这种多形性小体曾被物发生相同的疾病。这种多形性小体曾被命名为东方立克次体命名为东方立克次体概述概述斑疹伤寒分布很广,多发生于亚斑疹伤寒分布很广,多发生于亚洲的太平洋地区,其中以东南亚为主要流洲的太平洋地区,其中以东南亚为主要流行区。日本、行区。日本、朝鲜、缅甸、斯里兰卡、越南、泰国、柬埔寨、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澳大利亚及新西兰等在南太平洋沿岸、岛屿以及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各岛屿的地区和国家是斑疹伤寒的流行区。概述概述在中国,斑疹伤寒多见于广东、在中国,斑疹伤寒多见于广东、福建、广西、江西、湖南、云南、四川、福建、广西、江西、湖南、云南、四川、贵州、西藏、安徽、陕西、江苏、浙江、贵州、西藏、安徽、陕西、江苏、浙江、山东、台湾和海南等省、自治区,沿海地山东、台湾和海南等省、自治区,沿海地区和岛屿居民的发病率较高。区和岛屿居民的发病率较高。概述概述19481948年在中国的年在中国的广东省广州市首次成功地从患者的血液中分离出斑疹伤寒立克次体,证明中国是斑疹伤寒流行区。东南部的沿海地区陆续有发现斑疹伤寒的报告。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医学工作者对斑疹伤寒的诊断、治疗和预防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绩,使发病率和病死率都已明显降低。病原学病原学人类立克次体病可分为人类立克次体病可分为55大组:大组:①①斑疹伤寒组斑疹伤寒组含流行性斑疹伤寒和地方性斑疹伤寒含流行性斑疹伤寒和地方性斑疹伤寒②②斑点热组斑点热组含斑点热、马赛热、澳洲蜱型斑疹伤含斑点热、马赛热、澳洲蜱型斑疹伤寒、立克体体痘症寒、立克体体痘症③③恙虫热组恙虫热组含恙虫病含恙虫病④④QQ热组热组含含QQ热热⑤⑤阵发性立克次体病组阵发性立克次体病组含战壕热含战壕热在我国已经发现的有流行性斑疹伤寒、在我国已经发现的有流行性斑疹伤寒、地方性斑疹伤寒、恙虫热和地方性斑疹伤寒、恙虫热和QQ热。热。病原学病原学立克次体是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的微生物立克次体是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的微生物①①需在活细胞内生长,代谢衰退的细胞内生长旺盛;需在活细胞内生长,代谢衰退的细胞内生长旺盛;②②具典型的细胞壁、有具典型的细胞壁、有DNADNA和和RNARNA,呈短小、多形,呈短小、多形性球杆状,染色后光学显微镜可以见。性球杆状,染色后光学显微镜可以见。③③除除QQ热、战壕热的立克次体外,均与某些变形杆菌热、战壕热的立克次体外,均与某些变形杆菌((OX19OX19、、OX12OX12、、OXKOXK株)有共同抗原,故可株)有共同抗原,故可进行外斐反应(变形杆菌)协助诊断。进行外斐反应(变形杆菌)协助诊断。④④对广谱抗生素,如四环素族、氯霉素等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