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水空间与海绵城市WaterfrontAndSpongeCity目录滨水空间理论研究Part01滨水空间案例研究Part02海绵城市Part03滨水空间理论研究1.1滨水空间定义滨水空间(waterfront)指“与河流、湖泊、海洋毗邻的土地或建筑;城镇邻近水体的部分”[1],包括:城市滨水区、乡村滨水区和自然状态的滨水区。城市滨水区“由水、陆域以及水际线三部分组成,指城市范围内陆域、水域相连接的部分的一定区域的总称”[2]。在该区域内,各类水体与城市陆上用地的建设活动相互作用,产生了一定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应。与其他形态的滨水区不同,它是人类社会化的产物1.滨水空间理论研究1.1滨水空间定义1.2发展历史1.3作用1.4构成要素1.5空间设计模式探讨[1]1991年版牛津英语词典;[2]孙洪刚.水乡魅力探源[J].时代建筑,1994,(2);[3]上海杨浦滨江公共空间二期设计1.5.1功能利用1.5.2空间渗透1.5.3行为倡导1.2滨水空间发展历史繁荣蒸汽时代,滨水区多作为工厂及码头,处于城市黄金地带,水资源的粗放使用与污染换来了滨水区的繁荣与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但生态环境也遭到了巨大破坏。衰落随着重工业时代的落幕,发达国家重工业产业不断外迁,同时随着土地使用政策的改变,地租投入成本增加,滨水空间对许多传统产业而言,已没有更多的发展空间。[1]赵一凡郭建明.新时期基于城市更新理论的滨水区复兴策略研究[J].A&C理论研究,2019,(3).复兴多国开始推动滨水区更新,改善滨水区环境,由第三产业及相关新兴产业进驻城市滨水区,以此带动滨水地区复兴。1.1滨水空间定义1.2发展历史1.3作用1.4构成要素1.5空间设计模式探讨1.5.1功能利用1.5.2空间渗透1.5.3行为倡导1.滨水空间理论研究1.3滨水空间作用社会发展发挥土地价值,提高利用率,激活城市发展动力,带动区域发展。生态环境改善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历史文脉传承城市文脉。城市形态影响城市形态发展。水系网络与城市形态发展的轨迹有诸多联系,而这些联系对于城市未来的形态发展极具参考价值。城市风貌一般城市中心区空间在功能上极度复合,使人们行为近乎趋同,而城市中心区滨水空间则为大众提供了行为的释放空间与可选择余地,可缓释形态结构过度复合造成的冲突,并可作为城市特色的一种主题元素,为趋同的城市风貌提供个性化发展的基础。[1]吴雅萍,高峻.城市中心区滨水空间形态设计模式探讨[J].规划设计,2002,(2);[1]葛海涛,李卓然,孙国胜,陶沈超.城市滨水区更新中的可持续城市设计研究[J].规划园林,2002,(2);1.1滨水空间定义1.2发展历史1.3作用1.4构成要素1.5空间设计模式探讨1.5.1功能利用1.5.2空间渗透1.5.3行为倡导1.滨水空间理论研究1.4滨水空间构成要素河道在河道范围内不允许建造任何建构筑物,以满足通航和泄洪要求。河道是滨水地区表现最为独立的一个要素。桥梁桥梁如果是服务于车行交通的设施,会使得滨水区域功能多样性退化,但可以成为一个景观要素。堤坝以防洪作为唯一主要的目标,堤坝一般紧邻河道设置,用钢筋混凝土实体将河流与城区割裂开来,致使水体与绿地虽然相邻却无法生态互渗,使用者无法与堤坝产生互动,较高的堤坝也阻挡人们通向河流的视线,上不得建造任何建筑实体,下部空间一般也很少利用。堤坝以一个在空间和形态上都相对独立的要素而存在。绿地河道岸边绿地非常常见,但绿地能否激发空间活力取决于其他要素。道路城市快速路、城市主干道会将道路两侧分割,将人流阻挡与滨水空间外,降低人们的滨水意愿。步道能有效成为滨水空间的亲水元素,增加滨水空间的活力。桥梁如果是步道,能有效增强河岸两侧的联系,加强滨水区域的活力。建筑沿河建筑界面会影响滨水空间的活力(断面交替互换,建筑与街道交织渗透/建筑立面一字排开)1.1滨水空间定义1.2发展历史1.3作用1.4构成要素1.5空间设计模式探讨1.5.1功能利用1.5.2空间渗透1.5.3行为倡导1.滨水空间理论研究1.滨水空间理论研究1.1滨水空间定义1.2发展历史1.3作用1.4构成要素1.5空间设计模式探讨1.5.1功能利用1.5.2空间渗透1.5.3行为倡导1.5滨水空间设计模式探讨——功能利用利用类型对滨水空间的利用有四大类型:①水的资源性利用(直接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