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连科:央视春晚 还有必要再办吗《不差钱》 给观众留下的印象很深,小沈阳和毛毛都能真唱,他们的功夫是民间摸爬滚打的。一、不如把办春晚的钱用到边贫地区的教育上众所周知, 央视春晚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十亿国人的节日和文化生活里,曾经有过精神与文化核源的意义。正是这样,也才会使一首歌曲,一个明星,在那短短几分钟的春晚演唱后,可以一夜爆红,名扬华夏。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那时中国时值改革开放的元年初始,经济枯干,文化漠沙,人们的精神追求,只能在望梅止渴的沙地里跋涉与翘盼;信息来源,如同四壁黑狱中的一缝光隙。春晚的如期而至,从天而降,必然是旱天甘雨,狱门之光,让亿万的中国人看见了欢乐,看见了世界,看见了不一样的文化与生活。如此的一年一年,一个除夕和又一个除夕,一个春晚和又一个春晚,表面看,它让亿万个家庭团聚在一起,围着这个精神的火炉, 丰富了千百年来炭火柴烧的除夕的火盆和壁炉,而在人们的内心深处与精神的肌理间, 它使人们看到了未来的可能,比如富裕、 平等、自由与那种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春晚的成功,是建立在十年“文革”坍塌的废墟之上。十年的坍塌上, 终于迎来一朝之建立,一如茫茫黑夜的海面,不要说黎明之光,就是一灯渔火,也可以引来万千夜航的聚拢。然而今天,中国已经不是那时的中国,观众也不是那时的观众, 人们也不是那时的人们。富裕似乎已经富裕,可富裕后的不公,已经昭然在了天下;欢乐已经欢乐,可欢乐中人们有了太多的扭曲和被扭曲。经常可以看到从春晚捞到资本与名分的演员们,在电视上和舞台上,一边为自己一生上过几次春晚而自豪,又一边抱怨和诉说,自己为了春晚牺牲了这个和那个。既然如此, 你就别去参加嘛!过一个常人的生活,在春节前后,日日地守着亲人,与家人团聚,享受天伦之乐就那么不好吗?现在离最初的春晚都已过去三十余年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那话不光是一句民间谚语, 还是一道历史的训诫,是有着一些哲学意味的对世界认识的方法论。因为今天已经不再是昨天了,今天的时代不是三十年前的时代了。今天的百姓、 观众, 到底在年节间能不能离开春晚很难说清楚,但他们不再喜欢你们这样“观念守旧、立场鲜明”的春晚应是肯定的。既然又到了新的一年一季里,又要“春晚草发,岁岁枯荣”了,那就与其因袭,不如变革。不能变改,不如放弃。可以以最近十年春晚为案例,丢弃不计成本的人力和物力,仅把春晚的财政开支(纳税人的钱)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