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浅谈“交通肇事逃逸”

浅谈“交通肇事逃逸”_第1页
1/4
浅谈“交通肇事逃逸”_第2页
2/4
浅谈“交通肇事逃逸”_第3页
3/4
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浅谈“交通肇事逃逸”浅谈“交通肇事逃逸” 浅谈“交通肇事逃逸” 李永超 韩红宇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进展,机动车的数量日益递增。于此同时,交通事故频繁发生,已经成为严重的公路杀手。尤其近段以来,杭州“5.7”胡斌飙车案、杭州“8.4”魏志刚交通肇事案、演员周杰交通肇事案的发生,唤起了法律界对交通肇事案件的特别关注。而何为交通肇事中的逃逸,法律界历来有争议,这无疑给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的认定处理带来了难度。笔者试图通过本文对交通肇事中的逃逸做粗浅的探讨。 一、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定义及特征 目前就相关的法律、司法解释来看,何为“交通肇事逃逸”,有三个规定 :一是 1995 年 6 月 20 日公安部关于《交通肇事逃逸案件查缉工作规定》第 2 条的规定:交通肇事后逃逸案件是指发生交通事故后,当事人故意驾驶车辆或弃车逃离交通事故现场的案件。“逃逸”即是逃离事故现场的行为。二是 20XX 年 4月 30 日公安部《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 74 条的规定:“交通肇事逃逸”是指发生交通事故后,交通事故当事人为躲避法律追究,驾驶车辆或遗弃车辆逃离交通事故现场的行为。三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 2 条的规定:“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是指在发生交通事故后,当事人为躲避法律的追究而逃跑的行为。综合分析以上三方面的法律规定,笔者认为,交通肇事逃逸的定义应为: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后,当事人为躲避法律追究,故意驾驶车辆或者遗弃车辆逃离事故现场的行为。 根据这一定义,认定一个交通肇事逃逸行为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三个特征:一、在主观方面,当事人逃离事故现场必须是出于故意,即明知已经发生了交通事故而仍然逃离事故现场。反之,假如有证据证明当事人确实不知道已经发生了交通事故而仍然驾驶车辆继续行驶离开事故现场的,就不能认定为交通肇事逃逸。二、当事人离开事故现场必须是为了躲避法律的追究。现实中,当事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人在明知已经发生了交通事故后仍然离开事故现场的,可能基于多种原因:如害怕遭到受害人的同伴、亲友或围观者的殴打而逃离现场。驾驶车辆护送受害人去医院进行抢救治疗而离开现场。为躲避法律追究而逃离事故现场等。很显然,只有那些为躲避法律追究而离开事故现场的行为,才能认定为交通肇事逃逸。但是在现实中,如何推断当事人逃离现场是不是为了躲避法律的追究,似乎有难度。对此,笔者认为可以这样...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浅谈“交通肇事逃逸”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