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泥特点及分布陶泥即陶土,是指含有铁质而带黄褐色、灰白色、红紫色等色调,具有良好可塑性的粘土。粘土是一种重要的矿物原料。由多种水合硅酸盐和一定量的氧化铝、碱金属氧化物和碱土金属氧化物组成,并含有石英、长石、云母及硫酸盐、硫化物、碳酸盐等杂质。粘土特点是矿物的颗粒细小,常在胶体尺寸范围内,呈晶体或非晶体,大多数是片状,少数为管状、棒状。粘土矿物用水湿润后具有可塑性, 在较小压力下可以变形并能长久保持原状,而且比表面积大,颗粒上带有负电性,因此有很好的物理吸附性和表面化学活性,具有与其他阳离子交换的能力。含有粘土的土壤非常容易结合水、矿物质和有机营养, 原因在于颗粒非常小的粘土有较大的相对表面以及其表面的电极性。在生产上粘土具有保肥、保水的特性,有" 湿时一团糟、干时一把刀 "之称,耕性较差。其主要用作烧制外墙、地砖、陶器具等。我国的粘土含量较大, 全国分布较广, 我国的土壤环境概括起来就是“五色土”。黑土:我国东北平原湿润寒冷,微生物活动较弱,土壤中有机物分解慢,积累较多,所以土色较黑。黄土:我国黄土高原的土壤呈黄色,这是由于土壤中有机物含量较少的缘故。红土:高温多雨的我国南方土壤中矿物质的风化作用强烈,分解彻底。易溶于水的矿物质几乎全部流失,只剩氧化铁、铝等矿物质残留土壤上层,形成红土壤。青土:在排水不良或长期被淹的情况下,红土壤中的氧化铁常被还原成浅绿色的氧化亚铁, 土壤便成了灰绿色的, 如南方某些水稻田。白土:含有较高的镁、钠等盐类的盐土和碱土常为白色。白土是北亚热带主要的水稻土类型之一, 在我国淮河以南与长江中下游一带以及日本的九州、四国与本州南部均有广泛的分布, 这一地带是主要的稻麦两熟地区。 白土之所以分布在这一地带是农业生物特点所决定的。大凡在这一地区的地带性土壤与其下的紅棕色风化壳及其再沉积物上 改种水稻后,普遍出現白土化过程。白土图经过研究,白土的粘性最高、黑土次之、红土和青土一般,黄土几乎没有任何粘性。粘土矿广泛分布于岩石和土壤中。矿物成分以蒙脱石、 高岭土为主。中国是高岭土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矿质优良、成因类型齐全,主要产地有江苏苏州、湖北均县、四川叙永县等地。目前我国矿点有700 多处,对 200 处矿点探明储量为30 亿吨,大多数为煤系高岭土 (国外很少 )。16.7 亿吨,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的东北、西北的石炭一煤系中, 以煤层中、顶底板或单独矿层形式存在,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