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课第一节《家的意味》教学设计一、设计理念:本节依据建构主义理论提出的“要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的主动建构”的思想和《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孝敬父母和长辈,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设计了“认识家——品味家——热爱家”的教学版块,巧设情景,合作探究、阅读感悟,活动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主动探索的热情,同时把课内知识与德育相渗透,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表达能力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二、教材分析:《家的意味》是人教版《道德与法制》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框的内容。本框分为两目,第一目“生命的居所”主要介绍了家的含义、家庭的功能以及家的特点;第二目“中国人的家”介绍了在中国的家庭文化中,家有着丰富的内涵,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公民的法律义务。本框题的学习在全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前面三个框题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与同伴、老师的交往,在学生不断扩展的社会生活中,家庭是他们最熟悉的生活领域,与家长的交往,更是他们学习与其他人交往的落脚点。而宝贵的生命来自于父母,所以本框题也为第四课《生命的思考》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三、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孩子存在责任感不强的情况,他们中的很多人会认为在家庭中,父母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对于在家庭中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认识不足。同时,七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与理解能力尚未成熟,要他们很好地理解中国家庭文化,学会孝敬父母有一定的困难。而本框题所涉及到的家庭知识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兴趣还是较为浓厚的。四、教学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验——体验家庭的温暖,父母的情感,弘扬孝亲敬长的传统美德的责任意识。认同——认同家庭的优良传统、家人的优良品质、孝亲敬长的优良品德。能力目标: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情境创设,培养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合作能力——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行为能力——在生活中,增强认识自己家庭的能力,能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孝亲敬长,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知识目标:知道——知道家庭的含义。了解——了解家庭关系的确立情形和家庭的功能。懂得——懂得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设计依据: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出发,结合本课教学内容和七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