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与弗洛姆异化理论比较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中心范畴,也是马克思的一个伟大而又具有深远意义的创造。对于异化劳动理论的研究,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其研究很多。文章在比较马克思与弗洛姆异化理论的基础上,以期对异化有其深入的理解,并试图探究异化理论给我们带来的重要启示。一、马克思与弗洛姆异化理论渊源(一)马克思异化理论渊源一种理论的形成过程就是对前人思想成果的继承和批判过程。从马克思思想的形成、发展过程来看,他的异化劳动理论主要是对黑格尔的异化观和费尔巴哈的宗教异化观的继承和批判。马克思对黑格尔异化观的继承和批判。首先,马克思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异化思想中的对立性和否定性意蕴,同时还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绝对精神的异化及其复归思想,把人的本质的实现作为一个不断向原本复归的过程。其次,马克思克服了黑格尔异化观中的不合理因素,因为黑格尔认为异化是绝对精神的异化,把异化和对象化同等, 马克思则把异化和对象化做了区分,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劳动”才称得为“异化劳动”,同时,马克思使异化劳动进入现实经济生活中,揭示出异化的主体是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具体的人,异化的扬弃也应在现实的经济生活当中。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异化观的继承和批判。首先,马克思沿用了费尔巴哈把人看作有意识的自由的类存在物的观点,并在费尔巴哈异化理论的基础上,形成政治异化观, 以人的类本质为最高价值尺度对市民社会进行政治异化批判。其次,马克思超越了费尔巴哈仅是从自然、 感性的人本身寻找宗教产生的原因及其本质的宗教异化观, 把着眼点转移到经济分析基础上,把抽象的人过渡到现实的人, 认为真正的历史主体是在一定社会生产关系中进行物质生产的劳动者。(二)弗洛姆异化理论渊源弗洛姆是研究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重要成员之一,用弗洛伊德主义的有关理论填补马克思主义中的“空白”。比如,他在《逃避自由》中对法西斯主义产生根源的分析,就用弗洛伊德有关“心理力量是历史发展动力”的理论填补了马克思主义的“空白”。 他的理论来源包括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禅宗。弗洛姆的异化理论继承了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在弗洛姆看来,无论是“青年”马克思,还是“老年”马克思,异化范畴在其思想中一直占据着“中心地位”。他接受了马克思的劳动异化论的一些观点, 但又不满意把异化当作是一个哲学、经济学和社会学范畴来使用, “我们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