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概述自然观是人们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的观点,它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本体论基础和方法论前提。自然观在发展的历程中, 经历了朴素唯物主义、 机械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等阶段, 它和自然科学发展相一致,并随着每一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改变自己的形式,它始终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等论争,并由此推动其发展。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的观点, 其核心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唯物的、辩证的、实践的、历史的、科学的自然观,是具有革命性、科学性、开放性和与时俱进等特点的辩证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形成和发展两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进行概述,试图以此掌握其本质和特征。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吸收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中的先进思想以及当时的自然科学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 它形成的重要标志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自然观。(一)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在社会生产力极不发达、人们认识和实践能力十分低下的背景下,吸收原始宗教神话自然观并以自然哲学为基础形成的, 古代中国和古希腊的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其代表。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观点是:自然界是物质的、生成的、相互联系和运动变化的;人来源于动物, 生物是进化的。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典型代表是古代中国和古希腊的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它具有整体性和直观性、思辨性和臆测性、自发性和不彻底性等特点。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存在着如下缺陷:总体上是唯物主义但蕴含着唯心主义的因素;只探索纯粹自然界本原,不关心人类社会,不能满足民众的需要;不能科学地说明自然界等。因此,它“在以后就必须屈服于另一种观点”[1] ,“开初被神学的自然观所冲击” [2] ,以后,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中,达· 芬奇等人对中世纪宗教神学自然观进行了批判,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继而为形而上学的自然观所代替”[3]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思想渊源。 第一,马克思在他的题为“德谟克利特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差别”的博士论文等论著中,吸收了伊壁鸠鲁批判目的论和宿命论, 主张原子既有直线运动又有偏斜运动,既有必然性又有偶然性的原子论思想,形成了人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