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分配思想的形成逻辑马克思在《 1861―1863 年经济学手稿》中,给自己确定的经济学说史研究目标之一就是要揭示“经济学规律最先以怎样的历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形式被揭示出来并得到进一步发展。” [1] 同理,本文研究的任务是分析马克思分配思想的生成发展的历史逻辑, 它将对我们深化对马克思分配思想的认识,进一步用马克思分配思想来指导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分配,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分配思想的形成逻辑大体经历了探索期、转变期、关键期、成熟期和发展期五个阶段。一、探索期并且人道主义和自然主义的世界观的制约使马克思只是看到了工资、 利润和地租的物质形式,还没有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的社会性因素中去探寻分配的根源所在。尽管马克思批判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不能说明劳动和资本分离以及资本和土地分离的原因,马克思却把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归结为劳动的异化。马克思说: “工资是异化劳动的直接结果,而异化劳动是私有财产的直接原因。” [2] 在以后随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的问世,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逐渐形成,这样,马克思的思考才渐渐进入资本主义的社会内部,资本主义的分配机理才渐渐浮出水面。二、转变期1845 年 2 月,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则初步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马克思认为应该“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阐述现实的生产过程,⋯⋯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各种观念形态”。 [3] 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马克思批判了资产经济学家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的观点,认为经济规律和经济范畴是受历史限制的、暂时性的社会关系在理论上的表现。在 1847 年的《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已经能够运用正确的哲学思维方法――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哲学方法的使用, 不但为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创立提供了指导,而且也孕育了剩余价值的思想。而这些理论恰恰是阐释马克思科学分配思想的必要理论前提。马克思早在 1844 年就已接触到斯密和李嘉图的劳动价值理论,由于受人本主义的局限,马克思“并未能意识到这一理论背后所映现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反而,他还只是在私有财产的运动造成的抽象反对人的意义上简单排斥劳动价值论”,[4]不能从劳动价值论出发去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分配的本质所在。在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马克思逐渐看到这一理论是科学地阐明工人阶级受剥削的经济依据的唯一钥匙。“对于劳动价值论,马克思从不承认向承认的转变的萌芽就在《穆勒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