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宴者》读后感:嘿!无冕之王嘿。无冕之王——《赴宴者》读后感科科今天花了大半天的时间,读了严歌苓的小说,描写所谓宴会虫的一个故事《赴宴者》。嗯,与其说,是在描写一位假扮成记者的下岗职工如何骗吃骗喝的故事,还不如说,借着所谓宴会虫的故事来描述一些记者有可能会碰到的故事。对于严歌苓的细节描述,我往往不会特别注意,可是,你得承认,她是说故事的一个好手。而且,你往往能从那主人公的看似平常的遭遇中,悟出些隐晦的意味,然后自得地微弯嘴角,是,我懂你的意思。(严歌苓)董丹一开始假扮记者去骗吃骗招待费,只是机缘巧合,嗯,就像我们现在给自己封的吃货的称谓一样,一想到那满桌子的珍馐要倒进潲水桶里,就觉得还不如自己假冒记者,避免浪费,天天能吃到这样的好东西,干嘛都值了。而后,他卷入了旋涡里了吧,不,与其说偶遇的事件让他走上类似于记者的行当,不如说,他内心对弱者的同情和对正义的认同,才让他有了写稿子发稿子的想法。不过,结局就像看到中间就能猜到的一样,并不可能是个大团圆。如果董丹再过十年再骗吃骗喝就好了,我盖上书后这样想,那他标出来的自媒体记者,其实并不能算欺诈,毕竟,我们这个时代,弄个公号或者头条,就可以给自己标一个新的头衔:自媒体写作者。嗯,时代不同了,现在应该不能像当年一样,随便印个名片就去赴宴然后骗吃骗喝了吧。不过,是不是有些事情,其实也许可能还一成不变。我想起二十年前,进入了大学的广播台,误打误撞成了一名校园记者。时间不长,没写几篇稿子,即便如此,也会假装第1页共4页懂行似的在每篇稿子上添点赞美学校的话,仿佛不加上去稿子就不给通过一样。我挖空心思想一些花哨的词,比如用歌名来概括一场活动,或者弄点神秘的语句来吸引同学们阅读,如果碰上哪个广播台的师兄师姐稍加注意,就觉得自己才华盖世无双、无人能敌。可是,毕竟我的文学修养只到了高三,我读的最多的与文学稍微沾点边的书,除了梁羽生和路遥,就是高中三年的语文课本,因为读得太滚瓜烂熟,我颇为悲哀地发现,后面二十年里,我能出口成章的,全都是高中语文里的句子。我还很羞愧地发现,在争夺活动报道权中失利的中文系的同学,到真正写报道时能妙笔生花,真正作为一名记者接受广播台主持人采访时能侃侃而谈,多年的积累让她看起来就像一位真正的无冕之王,而我,只会微弱地控诉,她并没有听我的指挥。可那又有什么呢。记者就是要有自己的思想和写作的能力,除此之外的一切,连虚弱的说服力都没有。啊,记者不是那么容易当的,我很快毕了业,并且安安稳稳地在自己理科专业里发挥,杜绝了自己转行的心思。20XX年,自媒体行业蓬勃发展,一个新时代来临,一夜间,无数公众号萌发,并且粉丝数量以几何倍数增长,我知道这个自媒体时代来临,但是还在困惑着一个问题,她们以什么为生。就是因为这个困惑,让我并没有和千万自媒体人一样,全身心投入进去,还是有一搭没一搭地偶尔更新。嗯,我确实误会了可以发声的力量以及背后隐藏的巨大利益。我眼睁睁看着,一个又一个公众号阅读量从几百到十万加,然后,毫无例外地,都做起了广告或者做起经销商、推广者。甚至,我自己也会被这些大v所说服,然后毫不犹豫地加入购物车付款快乐地等待收货。到底是坚信于推荐者的信用与推销之词,还是享受在购物和花钱的快乐中,我分不清楚,但是我能知道作为一个坐拥十万百万读者的公众号召力。今年,结识了一批新做自媒体的朋友,体制内或体制外,大部分虽然已经开始做了,但大部分都还是抽空做做,大多在第2页共4页浅浅的河边观望。而就自媒体未来发展的讨论,也一致认为红利期已经过去了,可是,除了做微信公号、头条、简书等等,把自己变成自媒体创作人,还能有什么动作呢。她们大多比我文笔要好,很多做记者多年,或者有细腻的文笔和敏锐的观察力,有随时动笔的灵感,每篇文章都闪着精心雕琢的光辉。可是,现在涨粉好难啊,有朋友说。读者已经有点疲了吧。已经有几千万的公众号了,读者很难因为一篇文章被吸引然后就毫不犹豫地关注你吧。如果,再希望借助关注的粉丝,进一步转化成利润得以糊口养家,那更是难上加难。我以前一直以为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