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学前教育研究设计第二章学前教育研究设计研究设计第一节选择课题第二节设计方案第一节学前教育课题的选择一、研究课题的来源二、选择课题的标准三、课题发现、选择的方法课题发现、选择的方法第一节学前教育课题的选择•一、研究课题的来源•(一)从教育教学实践发现要研究的问题看、听、想发现问题的关键:•(二)从教育理论中发现要研究的问题•二、选择课题的标准•(一)价值性原则•1、学术价值如理论的构建、发展、完善,对原有理论的检验或突破等。•2、应用价值直接指导教育实践,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二)创新性原则•1、何为创新?选择一个别人未曾研究过的问题是创新;用与别人的研究方法不同的方法去研究同一个问题也是创新;将某个理论、某种方法应用到新的研究领域中去,这还是创新。•2、如何创新?•(三)可行性原则•1、主观条件•2、客观条件•3、时机•(四)科学性原则•1、实践基础•2、理论基础三、教育科研课题发现、选择的方法•教育科研课题的来源十分丰富,但真正发现和选择一个好的课题又并非易事,这需要研究者具有相当的知识水平、分析能力、敏锐的洞察力。•教育工作者必须善于发现和选择课题,以下介绍几种常用方法。(一)问题筛选(聚焦选题法)•在实际教育活动中,我们常常遇到或者产生大量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归类整理,再分析其重要性程度和研究这些问题意义的大小,确定其研究价值,并广泛听取意见,从中选取价值明显、且适合自己研究水平和能力的问题作为课题。(二)经验提炼•这是教育工作者可资利用的发现和选择课题的方法。长期从事教育的同志一般在自己的实践中都摸索了不少经验。•如何把经验总结出来,把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其中必然要回答一系列的问题,这样一个个研究的课题就出现了。•比如,许多园长在师资队伍建设中积累了许多经验,诸如“严格要求”、“尊重信任”、“感情投资”等。这些经验具有普遍意义吗?对不同年龄、不同个性的教师的作用是不是相同?这些做法有没有理论根据?它们的作用是否相同?有无主次之分?由此而形成了研究的课题。(三)资料寻疑•古人云:“尽信书不如无书”,资料中往往隐含着大量科研课题。•资料寻疑,即通过对有关资料的分析,比较不同观点,诘问前人的结论,揭露理论与实践的差异等,从中产生研究课题。(四)现状分析•即通过教育现状的分析,发现或揭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从而选择适当的课题。(五)意向转化•教育工作者有时可能突然对教育的某一问题萌发一种探索的意向,这种意向实际上是一定的教育实践或理论信息在思维中积累的反映。这种意向如不能及时揪住的话则可能稍纵即逝;如果紧紧抓住,则可能产生一个研究的课题。•当这种意向出现时,如能对它作进一步的思考,使得问题逐渐清晰起来;同时对有关问题的具体情况作进一步的调查,查阅相应的文献资料,分析其研究价值和自己的承受能力及其它客观条件,从而形成正式的课题。一般选题不当的情况•1、“提高教师反思能力的研究”——范围太大,无从下手•2、“师幼互动的实践研究”——主攻目标不清楚•3、“帮助XX幼儿克服胆怯心理的研究”——问题太小,范围太窄,意义不大•4、“幼儿园引进专职教师的研究”——现有的条件下课题太难,资料缺乏第二节学前教育研究方案的设计•一、关于“研究什么”的问题•一、关于“为什么研究”的问题•三、关于“怎样研究”的问题•一、关于“研究什么”的问题•1、课题名称的表述•评:•例1:科学教育与幼儿主体性培养的研究•——研究范畴、研究方向模糊不清楚•改为:•在科学教育中培养幼儿主体性的实践研究•开展科学教育,促进幼儿主体性发展的研究•例2:如何培养小班幼儿能用色彩表现的研究•——表述啰嗦重复•改为:•小班幼儿色彩表现能力培养的研究•例3:节奏乐在主题活动中的实践研究•——研究对象偏差•改为:•在主题活动中开展幼儿节奏乐教学的实践研究一、关于“研究什么”的问题•1、课题名称的表述•要求:准确、简明和醒目,尽可能体现研究对象、研究范畴和研究方法,一般不超过25个字。•例1:小班幼儿适应能力培养的实验研究•例2:幼儿探索型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