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坦病毒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一、生物学特性(一)种类和病毒分型汉坦病毒(Hantavirus)系分类于布尼亚病毒科(Bunyaviridae)、汉坦病毒属的 RNA 病毒。该病毒的名称来自汉坦病毒属的原型病毒汉滩病毒(Hantaan virus)。汉坦病毒属依血清型和基因型区分为 22 个病毒种。汉坦病毒在临床上主要引起两种急性传染病:一种是以发热、出血、急性肾功能损害和免疫功能紊乱为突出表现的肾综合征出血热( Hemorrhagic feverwith renal syndrome, HFRS),又称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 EHF);另一种是以肺浸润及肺间质水肿迅速发展为呼吸窘迫、衰竭为特征的汉坦病毒肺综合征(Hantaviruspulmonary syndrome,HPS)。我国尚未见 HPS 的病例报道。以下主要介绍 HFRS 的有关内容。(二)来源1976 年,韩国学者李镐汪等首次成功地用间接疫苗荧光法在黑线姬鼠的肺组织中发现了汉坦病毒抗原,随后又用 A549 和 VeroE―6 细胞分离到汉坦病毒的毒株(78―116 株)。因为该毒株是在韩国汉坦河附近的肾综合症出血疫区分离到的,因此,被命名为汉滩病毒,并成为汉坦病毒的代表毒株。(三)传染性HFRS 是一种多宿主性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其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源为啮齿动物,在啮齿动物中又主要是鼠科中的姬鼠属家鼠属和仓鼠科中的白足鼠属。目前,已从世界各地的啮齿动物(小鼠、大鼠、田鼠)中分离出汉坦病毒。(四)传播途径HFRS 的传播途径尚未完全确定,目前认为有可能的途径有 3 类 5 种,即动物源性传播(包括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伤口途径),垂直(胎盘)途径和虫媒(螨媒)传播。其中动物源性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即携带病毒的动物通过唾液、尿、粪等排出病毒从而污染环境,人或动物通过呼吸道,消化道摄入或直接接触感染动物受到感染,感染病毒的孕妇有可能经胎盘将病毒传给胎儿,带毒孕鼠亦可将病毒传给胎鼠,虽然能够从HFRS 患者的血、尿中分离出病毒,但人―人之间水平传播 HFRS 的报道很少,仅最近有一群病例中发现人际之间传播的证据。(五)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但多呈隐性感染,在流行区的隐姓感染可达 3.5%~4.3%,较少数人发病,男性有壮年农民,工人、动物学家和现场生物工作者易感本病。发病率高,四季均可发病,正常人群的隐形感染率因病毒型别和生产、生活条件的不同而不同,病后可获得持久的免疫力,一般很少有二次发病者。(六)潜伏期HFRS 潜伏期为数天至 6 周或更长,一般为两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