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章血液学习要求1.掌握内环境与稳态;血量;血浆渗透压;各类血细胞的生理功能;红细胞的生成与调节;ABO血型。2.熟悉血液的组成及生理功能;各类血细胞正常值及生理特性;抗凝与纤溶;交叉配血试验。-2-第一节概述一、体液与津液体液:细胞外液细胞内液津液:清稀者为津稠浊者为液中医对血液、体液的认识-3-二、血液的组成及血量(一)血细胞血细胞比容-4-(二)血浆的成分及其作用1.水:2.血浆蛋白:主要功能:运输、营养、免疫、缓冲、参与凝血和形成胶体渗透压。3.电解质:钾、钠、氯、钙等4.非蛋白有机物:通过测其含量可了解肾功能。5.其他:气体、维生素、激素(三)血量血量稳定的意义:-5-三、血液的理化特征:(一)血液的密度与黏滞性1.血液的密度2.血液的黏滞性(二)血浆酸碱度重要的缓冲对(三)血浆渗透压1.渗透现象与渗透压①方向,溶质-6-2.血浆渗透压的形成及数值晶体渗透压:298.5mmol/L由小分子晶体NaCl形成胶体渗透压:1.5mmol/L由大分子物质白蛋白形成3.血浆渗透压的生理作用晶体--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胶体--维持血管内外水平衡4.等渗溶液与等张溶液-7-四、血液的功能1.运输功能2.免疫和防御功能3.调节体温4.维持内环境稳态内环境概念:相对于外环境而言,指细胞外液。稳态概念:5.参与生理性止血-8-第二节血细胞生理一、红细胞(一)红细胞的形态和数量正常值与贫血(二)红细胞的生理特性1.悬浮稳定性红细胞沉降率2.可塑变形性3.渗透脆性红细胞渗透脆性的意义血沉检测架血沉检测架-9-(三)红细胞的生理功能运输功能缓冲功能免疫调节功能(四)红细胞的生成和调节1.红细胞的生成过程网织红细胞2.红细胞生成所需原料(1)铁:缺铁性贫血(2)维生素B12和叶酸:大细胞性贫血内因子-10-3.红细胞生成及其调节(1)促红细胞生成素(EPO)(2)雄激素(3)其他: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糖皮质激素(五)红细胞的破坏①血管内破坏②血管外破坏铁的重新利用:EPO的结构式-11-二、白细胞(一)白细胞的数量和分类1.白细胞的数量和形态2.白细胞的分类和分类计数(二)白细胞的生理特性和功能特性:变形,游走,趋化,吞噬和分泌主要功能:参与防御和免疫反应,防止病原微生物入侵(三)白细胞的生成、破坏-12-三、血小板(一)血小板的形态和数量形态:呈双凸扁盘形,无核数量:(100~300)×109/L(二)血小板的生理特性(三)血小板的生理功能1.生理性止血的作用2.促进血液凝固的作用(四)血小板的生成、调节与破坏-13-第三节、血液凝固和纤维蛋白溶解一、血液凝固概念:特点:酶促反应血清与血浆-14-(一)凝血因子(bloodclottingfactor)定义: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血液凝固的物质的统称。数量:14种已知的凝血因子,12种被罗马数字编号。-15-凝血因子的某些特性:1.FⅢ存在于血管外组织;2.FⅣ为Ca2+外,余为蛋白质;3.FⅡ、Ⅸ、Ⅹ、Ⅺ、Ⅻ均为酶原;4.除FⅢ、Ⅳ、V外,其他均在肝脏合成;5.FⅡ、Ⅶ、Ⅸ、Ⅹ在肝脏合成,需VitK;-16-(二)血液凝血过程(三个步骤与三个形成)-17-1.内源性凝血途径:定义:参与凝血的因子全部来自血液,凝血因子与异物表面接触而启动。2.外源性凝血途径:血管外的凝血因子(组织因子)释放入血而启动。-18-外源性途径内源性途径(组织因子,TF)(异物表面)ⅩⅩaCa2+a+PLⅤⅧⅡⅡaⅧaCa2+ⅠⅠaCLaⅠTF+ⅦⅫCa2+SHKKPKⅦ-TFⅨⅪCa2+aⅫCa2+PLaⅪⅦa-TFⅨaCa2+PLaⅧCa2+PL-19-缺乏FⅧ、Ⅸ、Ⅺ的病人,凝血过程非常缓慢,甚至微小的创伤就可导致出血不止。例如:甲、乙、丙型血友病(hemophiliaA,B,C)血友病是一组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性出血性疾病。疾病特征:有阳性家庭史,幼年发病,自发或轻度外伤或手术后出血不止,血肿形成及关节出血、畸形。-20-小结:①血液凝固是一种正反馈性酶促反应;②凝血过程的任何一个环节受阻,整个凝血过程就会停止。-21-二、抗凝系统概述:血液的动态平衡-22-三、纤维蛋白的溶解系统(了解)纤溶的概念:(一)纤溶系统:纤溶酶原、纤溶酶、纤溶酶原激活物及抑制物激活物(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尿激酶)纤溶酶原纤溶酶抑制物纤维蛋白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纤溶过程:-23-(二)纤维蛋白的溶解系统的意义溶解凝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