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1894 年 9 月 17 日,中日两只舰队在鸭绿江口外的大东沟黄海海面相遇,经过五小时的鏖战,北洋舰队五艘主力战舰被击沉,1000 余名官兵战死,黄海制海权落入日本之手,中日甲午海战开战前,中国海军力量在世界排名第八,日本排名第十一,中国是东亚第一海军大国。然而,北洋舰队在黄海大东沟一役的惨败,和威海卫的全军覆没,彻底击碎了清王朝的大国幻想,标志着中国三十年求强求富的洋务运动以失败而告终。公元 1895 年 4 月 17 日,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限期割让台湾、澎湖列岛与辽东半岛给日本,赔偿白银两亿两。《马关条约》签订当日,割让台湾的噩耗便传到台湾,全省人民奔走相告,聚哭于市中,夜以继日,哭声达于四野,清朝台湾巡抚唐景崧连续致电总理衙门,申述台湾不可割让,台湾人民宁死不屈,誓死不做日本附属。但清政府却以所谓的保护京师优先,而下令限期割让,两年内不内渡者,作为日本人,改衣冠。电文传出,台北绅商市民鸣鼓罢市,表示抗议,他们发布檄文宣言,宁从战死而失台,决不让拱手而让台。台湾巡抚唐景嵩,清朝工部主事丘逢甲等一批爱国官绅,决心抗拒总理衙门的命令,自主保台。马勇:中国的政治精英们正在想怎么能够学一学,1871 年,普法战争,普鲁士要求法国割让一块土地,但最终没有割让成,那么它当时得出的结论是什么呢,就因为法国人持续性的抵抗,使这个条约没有成,那么这个我们中国文献当中,马关条约将要签订,要割让台湾和澎湖列岛的时候,中国的政治精英就在想,我们能不能也这么干,他们一看辽东半岛通过花钱能够赎回来,他们觉得我们也能花钱赎回来,请求朝廷能不能花钱赎回来,朝廷说不行,最后一招,那我们自己自治。一星期后,清廷派李鸿章之子李经芳前往台湾执行交接,六月二日,李经芳在基隆口外的日本军舰西京瓦上,与日本新任台湾总督桦山资纪签署了交接文书,大批日军压境,台湾人民在台北、彰化、台南进行了殊死战斗,最终因寡不敌众,台湾沦陷。公元 1895 年春,正是三年一次的科举会试之年,各省新科举人数千人齐集北京。这一年,38 岁的康有为和学生梁启超师徒二人,作为广东举人一同前往北京参加会试。就在举人们等待发榜之时,马关条约割地赔款的噩耗传来,全国震动。4 月 22 日,义愤填膺的康、梁师徒汇集众人,在北京松菌庵起草了一份万言书,抗议清帝在条约上加盖玉玺,并呼吁拒和、抗战,迁都、变法等主张,十八省举人集会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