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原理复习总结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凭证为依据,借助于专门的技术方法对各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完整、连续、系统的反映和监督,借以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同时是一切商业经济活动的语言、准则和根基。会计本质:是符合限定条件的一种经济管理(会计实践)和相应的知识体系(会计理论)会计的职能:(1)反映职能;(2)监督(控制)职能;(3)参与决策。会计目标:一、受托责任观:主要观点:1、将会计目标定位于向资源委托者提供资源受托者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2、提供管理者完成经济管理责任的信息;3、会计人员应服务于委托者的需要;4、财务会计报告以委托者为中心。强调事项:1、会计信息真实可靠;2、会计信息要客观表达经济责任的履行结果;3、会计人员应当把注意力集中于客观、公允的会计信息。二、决策有用观:主要观点:财务会计的目标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对其决策有用的信息、关于企业现金流量的信息和关于经营业绩及资源变动的信息。我国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1、可靠性:会计信息要真实地表述客观存在的经济事实;2、相关性:会计信息应当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相关;3、明晰性:会计信息应当能够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所理解;4、可比性:企业通过会计信息系统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相互可比。横向的可比性:即不同企业同一会计期间会计信息的可比。纵向的可比性:即同一企业不同会计期间会计信息的可比。要求:(1)不同企业发生的相同或相似的交易或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2)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相似的交易或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5、实质重于形式:要求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时不能仅以发生交易或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而应认真分析交易或事项经济实质并以之为依据进行会计核算。交易或事项的法律形式与经济实质不一致时,依据其经济实质进行会计处理。6、重要性(依赖于职业判断,带有一定的主观性)。要求:(1)对企业经营决策有影响的重要交易或事项应当单独核算、重点反映;(2)对于次要的交易或事项可以简化处理,合并反映。判定标准:(1)项目的金额:如果一项交易或事项的发生金额较大,达到一定的数量或比例,可能会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发生较大影响,继而影响到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行为,则该交易或事项是重要的。(2)项目的性质:如果一项交易或事项的发生可能会影响到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行为,则该交易或事项是重要的7、谨慎性。要求: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对充满不确定性的交易或事项进行职业判断时,应当持谨慎的态度,充分考虑所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合理估计可能发生的损失或费用对交易或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应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否则,会损害会计信息的质量,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行为,损害会计工作秩序,造成会计信息失真。8、及时性。要求: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会计计量属性:1、历史成本:按照取得或制造某项财产物资所需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来计量该项财产物资的价值,是该项财产物资的原始交易价格;2、重置成本:企业在本期重新购置、重新建造其所持有资产或承担负债所需要花费的现金、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根据交易中买方的市场价格予以估计的;3、可变现净值:企业全部资产和负债按照卖方市场价格为依据进行变现价值;4、现值:企业预期通过使用其所持有的资产将要收到的或偿还负债将要流出的现金流量现值。5、公允价值:在公平交易中,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1)建立在未实现的交易基础上;(2)不是现实交易的交换价格,而是未实现交易的市场价格;(3)在自愿交易的双方之间达成。会计对象:指会计所要核算和监督的客体,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主要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会计要素:根据交易或事项的基本特征对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和会计对象具体化,反映会计主体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基本元素。内容:静态三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动态三要素: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