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地区刑事诉讼法修正日期:民国101年06月13日(即2012年)第一编总则第一章法例第1条犯罪,非依本法或其它法律所定之诉讼程序,不得追诉、处罚。现役军人之犯罪,除犯军法应受军事裁判者外,仍应依本法规定追诉、处罚。因受时间或地域之限制,依特别法所为之诉讼程序,于其原因消灭后,尚未判决确定者,应依本法追诉、处罚。第2条实施刑事诉讼程序之公务员,就该管案件,应于被告有利及不利之情形,一律注意。被告得请求前项公务员,为有利于己之必要处分。第3条本法称当事人者,谓检察官、自诉人及被告。第二章法院之管辖第4条地方法院于刑事案件,有第一审管辖权。但左列案件,第一审管辖权属于高等法院:一、内乱罪。二、外患罪。三、妨害国交罪。第5条案件由犯罪地或被告之住所、居所或所在地之法院管辖。在中华民国领域外之中华民国船舰或航空机内犯罪者,船舰本籍地、航空机出发地或犯罪后停泊地之法院,亦有管辖权。第6条数同级法院管辖之案件相牵连者,得合并由其中一法院管辖。前项情形,如各案件已系属于数法院者,经各该法院之同意,得以裁定将其案件移送于一法院合并审判之;有不同意者,由共同之直接上级法院裁定之。不同级法院管辖之案件相牵连者,得合并由其上级法院管辖。已系属于下级法院者,其上级法院得以裁定命其移送上级法院合并审判。但第七条第三款之情形,不在此限。第7条有左列情形之一者,为相牵连之案件:一、一人犯数罪者。二、数人共犯一罪或数罪者。三、数人同时在同一处所各别犯罪者。四、犯与本罪有关系之藏匿人犯、湮灭证据、伪证、赃物各罪者。第8条同一案件系属于有管辖权之数法院者,由系属在先之法院审判之。但经共同之直接上级法院裁定,亦得由系属在后之法院审判。第9条有左列情形之一者,由直接上级法院以裁定指定该案件之管辖法院:一、数法院于管辖权有争议者。1二、有管辖权之法院经确定裁判为无管辖权,而无他法院管辖该案件者。三、因管辖区域境界不明,致不能辨别有管辖权之法院者。案件不能依前项及第五条之规定,定其管辖法院者,由最高法院以裁定指定管辖法院。第10条有左列情形之一者,由直接上级法院,以裁定将案件移转于其管辖区域内与原法院同级之他法院:一、有管辖权之法院因法律或事实不能行使审判权者。二、因特别情形由有管辖权之法院审判,恐影响公安或难期公平者。直接上级法院不能行使审判权时,前项裁定由再上级法院为之。第11条指定或移转管辖由当事人声请者,应以书状叙述理由向该管法院为之。第12条诉讼程序不因法院无管辖权而失效力。第13条法院因发见真实之必要或遇有急迫情形时,得于管辖区域外行其职务。第14条法院虽无管辖权,如有急迫情形,应于其管辖区域内为必要之处分。第15条第六条所规定之案件,得由一检察官合并侦查或合并起诉;如该管他检察官有不同意者,由共同之直接上级法院首席检察官或检察长命令之。第16条第十三条及第十四条之规定,于检察官行侦查时准用之。第三章法院职员之回避第17条推事于该管案件有左列情形之一者,应自行回避,不得执行职务:一、推事为被害人者。二、推事现为或曾为被告或被害人之配偶、八亲等内之血亲、五亲等内之姻亲或家长、家属者。三、推事与被告或被害人订有婚约者。四、推事现为或曾为被告或被害人之法定代理人者。五、推事曾为被告之代理人、辩护人、辅佐人或曾为自诉人、附带民事诉讼当事人之代理人、辅佐人者。六、推事曾为告诉人、告发人、证人或鉴定人者。七、推事曾执行检察官或司法警察官之职务者。八、推事曾参与前审之裁判者。第18条当事人遇有左列情形之一者,得声请推事回避:一、推事有前条情形而不自行回避者。二、推事有前条以外情形,足认其执行职务有偏颇之虞者。第19条前条第一款情形,不问诉讼程度如何,当事人得随时声请推事回避。前条第二款情形,如当事人已就该案件有所声明或陈述后,不得声请推事回避。但声请回避之原因发生在后或知悉在后者,不在此限。2第20条声请推事回避,应以书状举其原因向推事所属法院为之。但于审判期日或受讯问时,得以言词为之。声请回避之原因及前条第二项但书之事实,应释明之。被声请回避之推事,得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