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耐药菌相关管理制度培训2017年9月14日多重耐药菌院内感染爆发事件2017年4月5日—5月5日期间,北京某三甲医院的ICU6个病人先后出现严重的肺部感染,痰培养均为耐碳青霉烯肺炎克雷伯杆菌(CRE),4人死亡,2人转走。院感专家现场调查后,基本可确定这次事件为ICU患者CRE肺部感染暴发,定性为院内感染的爆发,科室封闭,暂停运行。周围环境采样培养•抢救车面签缸—大量洛菲不动杆菌•止血钳钳头—凝固酶阳性葡萄球菌+革兰氏阳性杆菌•洗手池皂盒—凝固酶阳性葡萄球菌+革兰氏阳性杆菌•手触水龙头开关—沃森氏不动杆菌•呼吸机气流回路口—凝固酶阳性葡萄球菌•治疗室采血针、起瓶器—凝固酶阳性葡萄球菌原因初探:与医院管理相关•医院多学科耐药防控机制未建立•管理制度与流程不完善、•感染诊断的及时性敏感性差、•护理管理规范性差、观念陈旧,院感防控措施未落实。•病房环境欠清洁•高风险隔离措施不规范等。多重耐药菌的定义•多重耐药(MDP):主要是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全耐药(PDR):对几乎所有抗菌药物都耐药的细菌。•广泛耐药(XDR):除1-2类抗菌药物(主要指多粘菌素和替加环素)外,几乎对所有类别抗菌药物不敏感。多重耐药菌感染危害极大——病死率增加——医疗花费增加——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问题传染性强、致死率高,传染病样管理多重耐药菌感染流行病学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感染源:1、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2、多重耐药菌定植患者3、被多重耐药菌污染的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4、污染的环境、设备5、工作人员的手多重耐药菌感染的传播途径:空气、飞沫、接触多重耐药菌易感人群(危险因素):1、机体免疫机能严重受损者2、婴幼儿及老年人3、接受各种免疫抑制剂治疗者4、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物者5、接受各种侵袭性操作的患者6、住院时间长者7、手术时间长者8、营养不良者卫生部办公厅2011年1月17日印发通知关于《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卫办医政发【2011】5号一、加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一)重视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二)加强重点环节管理(三)加大人员培训力度二、强化预防与控制措施(一)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二)严格实施隔离措施(三)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四)加强清洁和消毒工作三、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四、建立和完善对多重耐药菌的监测(一)加强多重耐药菌监测工作(二)提高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的检测能力北京市第六医院多重耐药菌的报告制度和处置流程院发【2017】49号一、报告制度1、检验科细菌室检测出多重耐药菌株,应立即电话通知送检科室、院感疾控科和药剂科,并在发出的报告单上标注“多重耐药菌”提示。2、院感疾控科接到报告后,立即到送检科室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指导科室做好接触隔离和预防控制措施。3、药剂科接到报告后,安排临床药师到送检科室进行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的调查,指导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二、处置流程1、临床科室接到“多重耐药菌株”的报告后,立即向科主任及护士长报告,开隔离医嘱,24小时内填报多重耐药菌感染报告卡,若为院内感染还要填报院内感染报告表,并电话通知院感疾控科。科主任及护士长要向全科医护人员通报,做到人人知晓。2、护理组在接收隔离医嘱后,立即按照《多重耐药菌隔离制度和措施》对病人实施接触隔离,并在48小时内完成科内院感管理自查记录。3、感染耐药菌株的病人如出科进行检查/转科等,通知相关科室,转科记录、转科交接单有相关记录。如需外出应有专人护送外出,无护送人员时佩戴隔离标识牌,并告知转运中的隔离措施,必要时包扎或覆盖被病原体感染的部位。4、院感疾控科定期督导检查,科室及时跟踪改进(一周内),反馈表一式两份存于科室和医院感染管理科。5、病人标本复查3次阴性、出院/、死亡,方可解除隔离。院感疾控科和临床科室做好相关记录。北京市第六医院细菌耐药性的监测制度及预警机制院发【2017】48号一、多重耐药菌的目标性监测•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肠杆菌科细菌(CRE)•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