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消化性溃疡消化性溃疡(pepticulcer)是指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也可发生与酸性胃液相连接的其他胃肠道部位。婴幼儿:急性、继发性溃疡DU与GU发病率相近年长儿:慢性、原发性溃疡发病率DU>GU男﹕女:21﹕成人病例的21%~50%开始于儿童期对胃和十二指肠黏膜有损害作用的侵袭因素(酸、胃蛋白酶、胆盐、药物、微生物及其他有害物质)与黏膜自身防御-修复因素(黏膜屏障、黏膜血流量、细胞更新、前列腺素、表皮生长因子等)之间失去平衡的结果。一.病因和发病机制十二指肠溃疡(duodenalulcer,DU)主要是侵袭因素增强所至。胃溃疡(gastriculcer,GU)主要是防御-修复因素减弱。1.胃酸和胃蛋白酶的侵袭力。胃蛋白酶活性是pH依赖的,因此胃酸是溃疡发生的决定性因素。壁细胞数量增多壁细胞对刺激物敏感性增强胃酸分泌的正常反馈抑制机制缺陷迷走神经张力增高胃酸分泌增多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2.胃黏膜防御功能决定胃粘膜抵抗能力的因素:粘膜血流、上皮的再生、粘液分泌及粘膜屏障的完整性1.黏液分泌和黏膜屏障的完整性受损。2.上皮细胞的更新受影响。3.黏膜血循环障碍。•3.幽门螺杆菌感染。•80%以上的十二指肠溃疡及50%的•胃溃疡与HP有关。HP根除后复发率下降。4.遗传因素消化性溃疡的发生具有遗传因素的证据5.胃十二指肠运动异常胃排空加快,十二指肠球部的酸负荷量增大DU胃排空延迟GU5.其他精神创伤、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外伤、手术后、饮食习惯不当气候因素、对胃黏膜有刺激性的药物如甾体抗炎药、肾上腺皮质激素等部位:胃溃疡:多发于胃窦、胃窦-胃体交界的小弯侧,少数发生在胃体、幽门前方或幽门管内。十二指肠溃疡:好发于球部,5%位于球后以下的部位—球后溃疡。二.病理在球后的前后壁或大小弯侧同时见有溃疡——对吻溃疡。胃和十二指肠均有——复合溃疡数目:多为单发,少数可有2~3个并存——多发性溃疡。溃疡大小不等,深浅不一,胃镜下呈:圆形或线形,边缘光整,底部洁净,由肉芽组织构成,上面覆盖有灰白苔(纤维素渗出物),周围黏膜充血、水肿、增厚。形态:三.临床表现年龄越小,症状越不典型。不同年龄患者的临床表现有各自特点。1.新生儿继发性溃疡多见,常见有原发病:早产、出生窒息等缺氧缺血、败血症、低血糖、呼吸窘迫、中枢神经疾病等。急性起病,呕血、黑便。•2.婴儿期继发性溃疡多见,发病急,首发症状可消化道出血和穿孔。原发性以胃溃疡多见。表现为食欲差、呕吐、进食后啼哭、腹胀、生长发育迟缓,也可表现为呕血、黑便。3.幼儿期胃和十二指肠溃疡发病率相等,常见进食后呕吐,间歇发作脐周及上腹部胀疼痛,烧灼感少见,食后减轻,夜间及清晨痛醒,可发生呕血、黑便甚至穿孔。4.学龄前及学龄期以原发性十二指肠溃疡多见,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脐周及上腹部胀疼痛、烧灼感,饥饿时或夜间多发,可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严重者可出现呕血、便血、贫血。并发穿孔时是疼痛剧烈发射至背部及左上腹部。也有仅表现为贫血大便隐血(+)。四.并发症1.出血临床表现取决于出血的部位、速度和出血量。可并发缺铁性贫血。(出血可作为消化性溃疡的首发表现)2.穿孔三种结果:①破溃入腹腔引起弥漫性腹膜炎。②溃疡穿孔至并受阻于毗邻实质性器官——穿透性溃疡。③溃疡穿孔至空腔器官形成瘘管。3.幽门梗阻多见于十二指肠溃疡,也可发生于幽门前或幽门管溃疡。重症失血性休克。溃疡穿孔腹膜炎、胰腺炎,急慢性肠梗阻十二指肠球部前壁有大小约0.3cm×0.5cm溃疡,可见鲜血自病灶涌出1.粪便隐血试验:素食3天后检查,阳性者提示可能有活动性溃疡。2.上消化道内镜检查:是当前公认诊断溃疡准确率最高的法。五.辅助检查(1).直接征象:胃和十二指肠壁龛影(2).间接征象:溃疡对侧切迹,十二指肠球部痉挛、畸形气、钡双重对比造影效果较佳。3.胃肠X线钡餐造影:虽然应用较广泛,但此诊断手段不够敏感和特异。胃角溃疡0.8×0.5cm胃角溃疡0.6×0.5cm十二指肠球部溃疡0.5×0.6cm(活动期,有血痂)4.幽门螺杆菌检测侵入性:胃镜检查和胃黏膜活检快速尿激酶试验组织学检查、黏膜涂片染色镜检、PCR等非侵入性:13C-尿素呼气试验(准确、特异、快捷、无痛苦,无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