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全衡阳县各乡镇地名来历演陂演陂桥演陂镇政府所在地。演陂桥源于演陂水(今称演水),古人在此地河上建桥,故名演陂桥。据传,演陂水故道经三圣寺有一单孔石桥,后因河水改道而成为街道路面,现仍有残痕可见。河床改道后,明、清时曾先后建三拱和五拱石桥,以加速河水流量。今为原省道1814线跨越演陂水的公路桥。西狗岭位于演陂镇西岭村。其山岭陡峻,西坡似蹲狗,故名。今村去“狗”,乃名西岭。清同治《衡阳县志》载:“卫国寺在西狗岭,康熙二十一年总督董公督兵过岭施资修建。崖有石洞,号曰狮口,石磴危冈,多生木槿及麦冬、石姜诸药草。西有白象峰,峰出甘泉,是曰象鼻;南有木鱼峰,皆石崖也;东有西狗岭,岭临官道。”清志对此记叙翔实,虽因年代久远,古迹大多消失,地名亦有变化,仍不失为幽胜之地。南天峰位于演陂镇石塘村。山上有别峰庵。清同治《衡阳县志》载:“庵僧二如,明末遗民也。与王夫之友善,夫之遁迹,每相酬唱,及死题像,吊之词甚哀。”传说庵内楼房为王夫之著书之处,备有木履、布伞,不论晴雨,每出必用。意谓“头不顶清朝天,脚不踏清朝地。”居此三年,著述盈筐。窑干上位于演陂镇新塘村。此地山干上盛产陶土,明、清以来当地人在此建窑烧制陶器,故名窑干上。其所产水缸、酒缸、花钵等陶器,远销县内外。江公堂位于演陂镇海山村。因其门前有口弯形大塘,形似张弓,名曰张弓塘。村以此谐音得名江公堂。天马山位于演陂镇白石村。村内有座褐灰色石山,巍峨陡峭,形似天马,故名。山下历产石灰,销路颇远。将军荡位于演陂镇将军村。昔有庙宇,内塑关羽像。庙前有大荡,深不可测,故得名将军荡。村名沿袭此名。清同治《衡阳县志》载:“演陂水又东流七里为将军凼,衡邵邮程多宿于此。”今为原省道1814线和西关公路交会处。贺马堂位于演陂镇楠木村。传说清代有位姓贺的总兵曾在此塘边饮马,故名。陇头桥位于演陂镇陇头村。村以桥得名。传说昔日建此桥时,屡建未成。后有仙女经此,用拢(梳)头的梳子塞入桥墩中,一建成功,故取名拢头桥。后改“拢头”为“陇头”。清泉位于演陂镇清泉村。清泉原名泉塘,1983年改用今名。境内虾坳垅有一处约八亩面积的低洼地,零星汩出泉水,常年水温30℃度左右,其中一小塘,水涌如注。清同治《衡阳县志》载:“泉源不穷,灌溉弥广。”千工塘位于演陂镇千工村。村以境内千工塘得名。据清同治《衡阳县志》载:“演水又西得石井水,水出千工塘,塘广深,计费千工,因此为名。县内千工塘凡四五口,唯此为著。”篦子堂位于演玻镇鼓岭村。此处户主姓旷,以制作梳篦工艺精湛而闻名,故名篦子堂。双林台位于演陂镇大川村。别名双台。此处因有二株桑树长在小山台上,本名桑林台,后以同音演变为今名。夜公堂位于演陂镇陇头村。传说此地一财主,以聚众赌博敛财,一次牌运不佳,一夜之间输得倾家荡产,将房输掉,故名夜公堂。祥至堂位于演陂镇油冲村。据传,旧时此屋主建房奠基时,有数只喜鹊飞来鸣叫。屋主甚喜,以喜鹊叫报祥瑞之兆,故新屋落成后遂命名为“祥至堂”,谓祥瑞到来之意。今自然村名袭堂名。爵禄堂位于演陂镇油冲村。旧时官宦之家堂号名称,今为自然村名。“爵禄”:旧指爵位和俸禄。古时按官员的品第和官衔高低享受俸禄。此喻其家族旧时有人在朝为官,故以“爵禄堂”炫其荣耀。增福堂位于演陂镇木瓜村。旧时此户家庭经济富裕,生活殷实,但还不满足。新屋建成后,取名曰“增福堂”。谓继续增添福祉之意。今自然村名袭堂名。乐德堂位于演陂镇江边村。据传,旧时此户主人在外为官,颇有官德,晚年告老还乡,与家人享受天伦之乐。后建宅院,堂号为“乐德堂”,谓安乐而有清德之意。今自然村名袭用堂名。余盛峰位于演陂镇余盛村。相传明朝末年,有一个叫杨洲平的风水先生游历南岳七十二峰。一天,他来到演陂桥的六塘游山玩水时,发现一峰山水灵秀,风景怡人,且山北有一小庵香火旺盛,故而叹曰:“南岳七十二峰外,独余此峰未显名。”思索片刻遂取其名为“余盛峰”。今村因峰而得名。打鼓岭位于演陂镇鼓岭村。据传,清朝乾隆年间,有李、旷两大家族世居于此。旷姓是当地的大族,山多地广;而李氏家庭地少人多。旷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