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古诗创作手法鉴赏-渔洋十二法之三VIP免费

古诗创作手法鉴赏-渔洋十二法之三_第1页
1/6
古诗创作手法鉴赏-渔洋十二法之三_第2页
2/6
古诗创作手法鉴赏-渔洋十二法之三_第3页
3/6
古诗创造手法鉴赏《渔洋十二法》之三【鱼洋绝法三】:第三句故作假设或设问之辞,第四句答之。《裂帛湖杂诗六首其四》【清】王士祯宣宗玉殿空山里,箫鼓楼船事已非。何似茂陵汾水上,秋风南雁泪沾衣。【注释】:裂帛湖:北京海淀区西山山麓、颐和园西侧玉泉山望湖亭下。是清朝著名皇家园林之一的静明园所在地。玉泉涌湖底,状如裂帛,故得名。是由乾隆正式命名的“天下第一泉”涌出而成。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卷七:“去(玉泉)不数武,遂湖,裂帛湖也。泉逆湖底,伏如练帛,裂而珠之,直弹湖面,涣然合于湖。”静明园,为辽代玉泉山行宫和金代芙蓉殿行宫遗址,相传金章宗曾在此避暑。元世祖在此建昭化寺,明英宗时又添建上下华严守,清顺治二年(1645年)重修,改名澄心园。康熙十九年(1680年)增修很多园林建筑,于康熙三十一年改称静明园。宣宗:明宣宗朱瞻基(1399--1435年),洪熙元年(1425年)六月十二日即皇帝位。次年改元宣德。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初三日,逝于乾清宫,享年38岁。在位13年。葬于明十三陵之景陵。玉殿:皇宫。此诗中借指皇陵。空:空置。箫鼓:箫与鼓。泛指乐队。楼船:一种高级游船。事:作动词用,侍奉之意。非:不同于,改变。何似:与。。。比何其相似?茂陵:是西汉五陵之一,位于陕西省咸阳市区与兴平市之间的五陵塬上,距西安约40公里,是西汉武帝刘彻的陵墓,规模最大的西汉帝王陵。所在地原属汉代槐里县茂乡(今陕西省兴平县),故称茂陵。汾水:即汾河。在山西省中部,长716公里,流域面积约39,000平方公里,为黄河第二大支流。沾:浸湿。沾衣,沾湿衣服。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王士祯的《裂帛湖杂诗六首》,表面上看,貌似山水诗,其实都是借山水而咏古。这首也不例外。【译文】:明宣宗的陵墓长空置在山里,乐队和楼船的主子今昔已非。比茂陵和汾水感觉何其相似?一样是秋风和南雁使泪湿衣。【手法】:一、脉络和句法:1、前两句是起承倒置。第一句是虚景,因为明宣宗景陵在现北京昌平区北部的天寿山,而裂帛湖则在北京海淀区西山以西的玉泉山,可见不是眼前实景,与作者游览裂帛湖并无任何关系。第二句是实景,因为裂帛湖是皇家园林,应有供皇亲宠臣游玩的游船。想当年,明宣宗想必也常在这里乘坐楼船玩赏山水。明宣宗朱瞻基,(1399年--1435年),明成祖朱棣孙子。12岁被朱棣立为皇太孙;二十三岁被其父仁宗立为皇太子。24岁(1425年)即皇帝位。在位13年。宣宗在治国方面颇有成就。他继承了前代与民休息的政策,多次下诏开仓赈济受灾百姓,免受灾地区的田赋。在宫廷生活上,他注意节俭,反对奢糜。在用人行政上,宣宗亲贤臣,远佞倖。在外交上,派郑和第七次下西洋,与东南亚、中东、东非诸国发展了友好关系。如果从触景生情的角度说,应该是先看到裂帛湖上的游船,再联想到明宣宗陵墓。此诗则先言联想之虚景,再承以眼前实景。实际上是起承倒置。这种把起承倒置的手法,其实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先有景陵,后有作者所见的楼船。而楼船又非今日才有,明宣宗的时候就已经有,且延续至今。这样,“景物依然在,人事却已非”的感慨就自然而然地兴发出来了。但在诗的格式上,首句就是“起”,这样的“起”,叫“隐起”,首句乍看与题目无关,而由承句点题。例如:《见京兆韦参军量移东阳二首其一》【唐】李白潮水还归海,流人却到吴。相逢问愁苦,泪尽日南珠。第一句与见韦参军毫无关系,次句点题,说韦参军要到吴国(东阳即今浙江省东阳市)。按诗的起承关系,王士祯此诗倒置后的起承关系,就是以“非”承“空”。这两个字,正是两句的句眼。2、三四句是一句话分作两句说。第三句用疑问代词“何”,引出设问句:由景陵联想到茂陵,由裂帛湖上的楼船船联想到上汉武帝当年在汾河上的楼船。这句仅仅是设问而已,句意并不完整,需要第四句来作出回答。茂陵是汉武帝刘彻的陵墓。刘彻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政治家、战略家、诗人、民族英雄。刘彻4岁被册立为胶东王,7岁时被册立为太子,16岁登基,在位54年(公元前141年3月21日—公元前87年3月29日),死于公元前87年3月29日(后元二年二月丁卯日(十四...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古诗创作手法鉴赏-渔洋十二法之三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