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二首》教学设计及反思编者:柯冬青一、设计理念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不仅要重视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对学生人文思想的培养。”“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能力”,积极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主评价、研读赏析。本课旨在古诗教学中尝试主题性阅读,通过对诗歌语言的揣摩,让学生对古诗的情感体验更为厚实。塑造学生完美人格,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二、教材分析1.《别董大》这首诗是高适有名的送别诗。董大,即董庭兰,著名琴师。送别诗大都凄清低回,这首诗一反悲酸之态,显出豪健之神。一、二句写送别暗淡景色,黄云密布,天地昏暗,朔风怒吼,群雁乱飞。三、四句忽然一转,“莫愁~~~识君”,词意慷慨,既使人快慰,又使人鼓舞,于送别诗中独具一格。比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更有感人力量。诗中表现出来的昂扬、1豪壮的气概是现代学生所缺失的。因此,这是一篇“以诗育德,健全人格”的好教材。2.《送元二使安西》是《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这首诗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三、教学目标1.学会“曛、知己、君、浥”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正确理解诗句的内容,懂得两首诗的意思。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并会默写3.体会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4.培养学生乐观主义精神,培养学生课外主动诵读诗歌的良好习惯。四、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根据对古诗内容的理解,想象诗境,体会诗情。难点:透过诗中描写的景物,想象当时的景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五、教学方法或学习方法21.诵读法2.品味法3.讨论与点拨相结合4、合作探讨。六、教学策略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能力,积极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主评价、研读赏析。七、教学课时:两课时八、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九、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诵读导入,整体感知。1.教师出示一首送别诗《赠汪伦》。生品读后引出送别诗(板书:别)从这首诗中我们感受着作者浓浓的别愁离绪。古代不比现在有汽车、飞机,还可以发电子邮件,因为交通的不方便,所以一旦分离,要想再见上一面就很难了,真的是“相见时难别亦难”。因此,他们只能把这种别离的愁思深深地蕴藏心底,化作一句句真情的诗。2.古代写送别的诗词很多,今天,咱们再来学一首送别诗。让我3们一起穿越时空,回到唐朝,和著名诗人高适一起去送一位好朋友。知道他叫什么吗?(板书古诗《别董大》)3.请大家自己小声地读读古诗,把它读正确、读通顺了。有什么疑惑也好,感受也罢,随手写在旁边。并且试着说一说这首诗的大概意思。4.指名读,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齐读。5.通过自学,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生用自己的话说诗句的意思,教师点出“曛”等重点词,并追问:你是如何理解诗句意思的,简要归纳理解古诗的方法,如:借助注释,反复诵读,请教别人等。师生交流,补充介绍这是高适写给董大的一首送别诗。董大名叫董庭兰,因为在家居老大,所以又叫董大,王维的好友元二也是因为在家排行老二而得名。董大是唐玄宗时代的著名琴手,曾经得到宰相房琯的赏识与宠信。据说据说董大擅长古琴,而当时盛行胡乐,他倍受冷落,觉得京城无法呆下去便决定离开。)【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归纳学诗方法,并利用这些方法来自4学本首古诗,训练学生品读感悟诗意,领会诗情的能力,并理解课题,为学习新课做好铺垫。】(二)分步解读,品悟诗情。1.诗人是在怎样的环境下送别好朋友的呢?品读前两句。(1)指名读前两句诗。(2)你从这样的环境中感受到什么?你是如何感受到的?引导学生发现理解这两句诗中涉及到的一些景物——黄云、白日、北风、雁、雪。指导抓住如下重点: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