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里中心视角下的社区公共空间建设“公共空间”这个概念最早出现于 1950 年代的社会学和政治哲学文献之中。1960 年代初,芒福德、雅各布等城市研究学者开始关注公共空间的人文和社会价值。社区公共空间是指社区居民可自由进入并不受约束地进行社会交往活动的开放性公共场所。社区公共空间向公众开放并提供服务,所有社会成员都能共享和使用。根据供给主体和服务属性不同,社区公共空间可分为公益服务空间和商业服务空间。其中,公益服务空间由政府和社会组织提供,面向全体居民开放,不以营利为目的,服务项目由公共财政提供支持,或由使用者支付费用;商业服务设施由企业提供,以营利为目的。社区公共空间对社区人文环境具有很强的塑造功能。首先,公共空间为公共生活提供物质保障。亚里士多德指出,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离开了公共生活,个人就不可能拥有理性和伦理。社区公共空间为组织公共生活提供了基本条件。其次,社区公共空间对居民自治和社区组织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从根本上讲,社区建设离不开社区组织,如果缺少基本的物质空间,社区组织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次,社区公共空间对居民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公共空间既是展现居住环境的“橱窗”,也是丰富社区生活的“舞台”。在城市各类公共空间中,社区公共空间最为贴近居民,不仅为公共生活提供了空间条件,对于促进居民参与和培养公共精神也具有重要作用。当前,与城市发展的宏大叙事相比,北京市对社区公共空间的规划管理相对薄弱。在居住区规划和建设中,开发商占据主导地位;在社区各类设施管理中,物业公司又处于支配地位。由于受商业利益诱导,居住区普遍存在公益性服务空间供给不足的问题,公共服务和商业服务空间也存在分散布局的问题。建设人文社区、宜居社区,有必要借鉴国外经验,根据居民对各类服务设施的实际需求及变化趋势,引入新的公共空间规划管理模式。一、社区公共空间“千人指标”规划管理的问题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市社区服务需求呈多样化发展趋势,对公共空间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近年来,北京市强化了居住区公共设施建设的指标管理力度,新建居住区公共空间供给仍不能满足居民生活需求,社区公共设施供给不足引发的投诉、冲突数量仍较多。(一)“千人指标”规划管理制度为保证居住公共设施合理设置,提供适宜的社区公共空间和居住生活环境,北京市对新建改建居住区公共设施配套建设实行指标化管理,即根据居民生活方式和消费需求变化,以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