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消化内镜诊疗新进展

消化内镜诊疗新进展_第1页
1/6
消化内镜诊疗新进展_第2页
2/6
消化内镜诊疗新进展_第3页
3/6
消化内镜诊疗新进展近年来,消化内镜领域进入了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各种新技术、新理念层出不穷,对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治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展望未来,消化内镜仍将是充满活力、孕育突破的领域,有待我们不断探索和创新。本文就近年来消化内镜诊疗方面的新进展作一综述。1 消化道早癌的微创治疗近年来,对消化道早癌的内镜诊疗逐渐受到重视,以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mucosalresection,EMR)和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submucosaldissection,ESD)为代表的内镜下切除技术应运而生,对消化道癌前病变及早癌的治疗产生了深远影响。EMR 技术源于 20 世纪 80 年代的内镜下大块黏膜活组织检查术,强调一次切除大块黏膜的概念 oEMR 分为非吸引切除法和吸引切除法。非吸引切除法包括单纯电凝圈环切法、双孔道电凝圈环切法和预切开-电凝圈环切法;吸引切除法包括透明帽法和套扎器法。ESD 强调在内镜直视下逐步分离黏膜层与固有肌层之间的组织,最终将病变黏膜完整切除。完整切除要求内镜下切除的病变是一个整体而非分片切除,力争达到切缘无癌细胞且手术切缘距离标记病变的边缘大于 5mmo 确保所切标本在病理学上达到水平切缘和垂直切缘均阴性是减少肿瘤术后复发的关键。以食管早癌为例,大样本研究报道 ESD 治疗食管早期鳞癌可达到近乎 100%的整块切除率和 80%以上的根治率(表 1)一项来自日本的多中心回顾性研究比较了 ESD 和 EMR 治疗食管早期鳞癌的有效性,发现 ESD 的整块切除率更高(分别为 100%和 53.3%,P0.05)、局部复发率更低(分别为 0.9%和 9.8%,P0.05)。美国梅奥医学中心的研究者比较了 742 例食管早癌患者接受内镜治疗或手术切除后的长期生存质量,发现两组的平均无癌生存时间没有明显差异(分别为 56 和59 个月,P=0.41)。内镜治疗虽为微创,但创伤也不可避免。以食管 ESD 为例,穿孔、出血以及术后狭窄仍有一定的发生率,这就要求内镜医师胆大心细、尽量减少并发症,同时也证明了规范化培训的重要性。另外,最近日本大阪医学中心发表了一项迄今有关食管早癌内镜下切除的最大样本量(n=402)研究结果,后者显示累及上皮层/固有层、黏膜肌层、黏膜下层上 1/3(SM1)和黏膜下层中 1/3(SM2)的食管癌经内镜下切除后 5年的累计转移率分别为 0.4%、8.7%、7.7%和 36.2%,即肿瘤侵犯深度是其转移的独立预测因子。因此,对 EMR 和 ESD 的指征应严格遵照指南执行,术前应结合超声内镜(endoscopicu...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消化内镜诊疗新进展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