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经济纵横谈郑荐平【摘要】台州几千年的经济发展可以用“溪”“桥”“门”三个字来概括,就是沿溪发展、沿路发展、沿海发展。由于历史文化的原因,台州县域的经济发展差别很大。现在的台州,正跻身全省第二方阵。问题是台州经济容易大起大落,原因是民营经济的所有制结构、加工型的产品结构、中小型的企业组织结构、外向型的市场结构。因此,台州经济发展面临四大挑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与要素资源短缺的矛盾、经济结构转型与高级生产要素匮乏的矛盾、区域竞争日趋激烈与城市竞争力欠强的矛盾、社会结构转型与政府职能转变相对滞后的矛盾。这决定了台州经济未来发展的战略,只能够是以制造业为重点,以海洋开发为依托。对于台州的发展,选择比努力更重要。一、关于我国与台州几千年的经济史先来看中国经济的历史。中国几千年的经济史可以用三个字概括,就是“河”“路”“海”三个时代。沿着黄河、长江、运河,我们的先民们发展农业经济,运河就相当于现在的高速公路;近代以来,沿着公路、铁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轻工业及重工业;新的时代,就是要沿海发展,世界上的强国都是海洋大国、海洋强国,沿着海域发展临港型重化工业、海洋产业,确立海上强国的战略地位。而在过去,中国对海洋的认识是比较欠缺的,比如明清朝时期政府搞“海禁”,阻碍了自身的发展。现在当然不一样了,国家对海洋的开发越来越重视。再来谈我们台州几千年的经济史。我认为,也可以用三个字来概括:“溪”“桥”“门”。从理论上来讲就是沿溪发展、沿路发展、沿海发展。“溪”,比如仙居的朱溪、横溪,黄岩的宁溪,温岭的大溪等,这些以溪命名的地方曾经都比较辉煌。在宋代的时候,黄岩潮济还是个商埠,船比较多;仙居皤滩在最辉煌的时候是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景象;从400年前仙居皤滩到100多年前临海的江下街,曾经都是比较辉煌的。“桥”,比如杜桥、路桥、平桥等,就是在平原河网地带造桥。“门”,海边两座山之间叫“门”,比如椒江过去就叫海门,还有温岭的松门,玉环的楚门、坎门,三门等,就是这样的历史发展进程。二、关于商帮文化我国古代历朝历代大都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但在春秋时期,齐国宰相管仲在任40余年,推行重商政策,使齐国工商业繁荣发达而成为强国。在先秦众多思想家中,能够实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者,唯管仲一人而已。明末资本主义萌芽以后,中国出现了几十个商帮,比较有名的是5个商帮——晋商、徽商、川商、粤商和浙商。晋商,就是山西的商帮,主要是做银票生意,从东北亚到东南亚,驰骋三四百年。新中国成立后,政府禁止民间金融,所以晋商一夜之间就灰飞烟灭。徽商,主要是在江浙、安徽一带做粮、棉、盐、茶和“文房四宝”等生意,他们曾经是流通业的骄子。解放后,国家禁止民间搞批发商贸,城市商贸流通由商业局主导,农村由供销社主导,致使徽商也逐渐消亡。川商,四川的商帮,他们主要做两个行业,一个是盐,一个是中药。新中国成立以后,盐一直是官营的,就像烟草专卖一样有盐业局;而中药则难以大量产业化,且它的煎熬、携带都不如西药方便,都未成大气候,因此川商也逐渐没落。粤商,以珠三角广府商帮作为代表,到宋朝时期,广州已成为“万国衣冠,络绎不绝”的著名对外贸易港。清乾隆22年,乾隆下令“一口通商”仅留广州粤海关,广东商帮真正进入极盛时期。民国后,广东商帮因战乱开始走下坡路。解放后,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私营、外资经济基本消除。改革开放后,广东最先利用海外人脉关系与外资嫁接发展,粤商才重新崛起。再来看浙商,很多人都觉得浙商很聪明,浙商主要做什么?主要做以生活资料为主的一些产业。比如宁波奉帮服装、杭州的张小泉剪刀等,大都是以生活资料为主发展起来的。解放后,中国走的是苏联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基础设施等,经过二三十年努力,当时国内重工业、基础设施的条件还是不错的;经济短缺主要在衣、食、住等生活资料方面。在那个时候,国家是允许非公经济在生活资料领域作为“社会主义有益补充”存在的,所以我们浙商才能够苟且存活。改革开放以后,比如台州路桥小商品市场、温州桥头钮扣市场等,一批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