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基础医学院免疫学教研室天然免疫的机制及与特异性免疫的关系兰州大学基础医学院免疫学教研室“免疫”可分为:天然免疫、获得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固有免疫、天然免疫、遗传免疫---特异性免疫、获得免疫、人工免疫、非遗传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种系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出生时即具有这些免疫力,对非己物质的作用谱广。特异性免疫:是后天生活过程中形成的针对性很强的免疫力,作用谱窄而不能遗传,但其组分胚胎期已形成。注意:①天然免疫是抵御感染的第一道防线;②其效应细胞和效应分子也广泛参与特异性免疫应答(启动、效应和调节);③特异性免疫是由非特异性免疫启动的,如T细胞需Mφ的激活;③长期认为,特异性免疫才涉及对靶抗原的特异性识别;现已证实,非特异性免疫的发生及效应也涉及复杂的专一性识别(如TLR、B1B细胞、γδ+T细胞),也是配-受体关系。一般应为:天然免疫的识别机制通常仅针对如微生物组分等外源抗原的特定分子结构,而一般不针对机体自身成分产生应答。在这个意义上,天然免疫(比特异性免疫)能更为有效地识别“非已”物质,不易引发自身免疫病。概念之区别兰州大学基础医学院免疫学教研室免疫应答的时相与参与组分--------------------------------------------------------------------------------------------------------------时限时相名称参与的主要组分--------------------------------------------------------------------------------------------------------------<4h即刻免疫应答期中性粒细胞、补体、Mφ细胞、NK细胞5~96h非特异性免疫应答期N、C、Mφ、NK、B1B细胞、γδ+T细胞、NKT>96h特异性免疫应答期N、C、Mφ、NK、B1B、γδ+T、NKT、B2B、αβ+T--------------------------------------------------------------------------------------------------------------兰州大学基础医学院免疫学教研室参与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组分免疫应答的时相参予的免疫因素即刻时相(<4小时)(包括皮肤粘膜及体内屏障、分泌物、菌群平衡、溶菌酶、防御素、微皱褶细胞、潘氏细胞、分化抗原、粘附分子及其受体、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等)中性粒细胞、Mφ细胞、NK细胞、NKT细胞、补体分子起主要作用非特异应答时相(4~96小时)此阶段包括即刻时相上述因素参与外,B1B细胞、γδ+T细胞亦参与形成非特异性免疫力特异性应答时相(>96小时后)此阶段包括非特异应答时相的诸因素参予外,主要是B2B细胞、αβ+T细胞形特异性成免疫力兰州大学基础医学院免疫学教研室成分主要作用成分主要作用屏障结构循环效应蛋白上皮层防止微生物进入补体溶解、趋化、活化细胞防御素杀伤微生物甘露糖结合凝集素趋化作用、活化补体MBL上皮间朗格汉斯细胞清理微生物C-反应蛋白趋化作用、活化补体循环效应细胞血浆凝集原包裹感染病灶中性粒细胞早期吞噬和杀伤细胞因子Mφ细胞吞噬、杀伤、释放CKTNF、IL-1介导炎症NK细胞溶解感染细胞,活化MφIFN-α、β、γ抗病毒、Mφ活化IL-12介导NK释放IFN-γIL-15NK增殖IL-10、TGF-β炎症抑制固有免疫应答能快速的组分兰州大学基础医学院免疫学教研室兰州大学基础医学院免疫学教研室不同种系间的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水平固有免疫适应性免疫吞噬细胞NK细胞免疫球蛋白T、B淋巴细胞淋巴结无脊椎动物原虫+----海绵体动物+----环节动物++---节肢动物+----脊椎动物软骨鱼类(鲨鱼类)+++(IgM)+-硬骨鱼类(普通鱼)+++(IgM)+-两栖类+++(IgM、IgG)+-爬行动物+++(IgM、IgG、IgA)+-鸟类+++(IgM、IgG、IgA)++哺乳类+++(IgM、IgG及亚类、IgA)++兰州大学基础医学院免疫学教研室参与天然免疫的组分及其效应机制一、屏障结构(一)皮肤-粘膜屏障:抵御外源性异物的第一道防线。1.皮肤粘膜生理屏障:2.化学屏障作用-分泌液:乳酸、不饱和脂肪酸、溶菌酶、抗菌肽、天然抗体、胃酸、消化液等;3.菌群屏障:口腔中某些细菌可产生过氧化氢,能杀死白喉杆菌、脑膜炎球菌等;唾液链球菌形成的抗菌物质能对抗多种革兰阴性菌;肠道中的大肠杆菌能分泌细菌素,抑制某些厌氧菌和革兰阳性菌定居和繁殖,消化道正常菌群在抗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兰州大学基础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