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散文语言【篇一:史铁生散文语言】浅析史铁生散文语言特色2016-05-0914:11:29青年文学家2015年29期摘要:史铁生散文以朴实而蕴含着浓厚乡土气息的口语化语调向世人述说着经历艰辛经历苦难之后的淡然与超脱的心境。其散文也大量运用设问句式表现作者的沉思与感悟。通过以设问的形式书写,把作者的缜密心绪表现的淋漓尽致。史铁生的散文还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所产生的意蕴丰富而深刻,极具美感。关键词:史铁生;口语化;句式;修辞手法作者简介:彭雷(1991-),女,汉,陕西西安人,延安大学14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历,研究方向:文化语言学。[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29-0-02史铁生是我国当代文坛的著名作家,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他1951年生于北京,1972年在陕北延川县插队时双腿瘫痪回京治疗,2010年因病去世。在长达30余年的文学创作中,他不断探索,逐步成熟,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尤其是他的散文创作,更具通俗性与口语化,将生活与文学氛围相统一,将人生思考与灵魂拷问相结合。语言字字珠玑,修辞精彩纷呈。一、丰富的口语化词汇使散文更具乡土气息史铁生的散文充满着对人生与生活的描写与感悟。其散文语言朴素而优美,在看似浅显易懂的文字背后是作者超乎常人的领悟,是作者对生活对人生最深切的感悟。其散文口语化的语言使行文中散发出浓厚的乡土气息,是经历了苦难,是最狂妄的年龄残废了双腿的史铁生,在漫长的悲苦中参透人生,回归家园的表现。只有身体与心灵都回归最初的地方,生命才在苦痛中重生。口语化的语言是史铁生回归平凡生活的路径。口语化的语言词汇在史铁生的散文中俯拾皆是,是史铁生散文的一大“”“”特色。《我与地坛》中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院子里。耗是口头语,表明作者将无事的自己安置在这个心灵重生的地坛里度过。“还有,上下班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园中穿过,院子里活跃一阵,”“”随后便沉寂下来。这里的抄近路即从近路走,也是口语化的词语。史铁生的文笔亲近大众,读来朗朗上口。在这篇散文中,还有大量的“”“”“”口语化词语,如日没表日落,话头指正说的话,冒傻气即犯傻等“等一系列的口语词。《墙下短记》也提到我紧牵着母亲长裙的手便”“”放开,心里也略略松坦。这里的松坦即指放松心情。作者用口语化的词表达对幼时幼儿园的恐惧,对墙另一侧的未知的惊慌。这些口语化的词汇体现出浓厚的乡土气息,是作者对于自己家乡语言的娴熟运用,也即对家乡的热爱。“”散文在写作过程中,也运用了大量的口语化的疑问词么。《我的梦“想》这岂不是怪事么?在外人看来这岂不是精神病么?我慢慢去想”其中的原因。是因为一个美的偶像被打破了么?在这句话里,作者“”连用三个疑问词么是口语化的充分表现,使行文有强烈的顿挫,给“”读者留下较深印象。像这样带有疑问词么的口语化句子还很多,“”《我与地坛》中假如世界上没有了苦难,世界还能够存在么?作者在迷茫,为什么世界上到处都有苦难,但更迷茫的是,苦难消失世界“”是否存在。史铁生运用疑问词么,拉近读者与自己的距离,倾听自己心灵的困惑与感悟。史铁生的散文还运用了大量的具有口语风格的拟声词,通过这些词语的使用,使表达更形象,更具动态美,从而通过一个外在自然景象的“有声描写,实现自己内心世界的活动。《秋天的怀念》中,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这是史铁生刚刚经历了大悲痛,独自坐在轮椅上,听周围寂静中的几处声响。树叶“”唰唰地落,是秋天的哀诉,是史铁生难以名状的悲伤。《我与地“坛》中满院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停。这是史铁生在地坛上听到的声音。外界是那样静,静到可以听到草木竞相生长的声音。这也是史铁生内心生长的声响,是作者期盼与万物一起在春天里活泼地成长。像这样的拟声词在史铁生的散文中还有很多,如《外国与其他》中那只随我们去瑞典的北京苍蝇在“”“”船舱里嗡嗡地;一个没有爱情的家,也难免忽喇喇似大厦倾;通“”过灵境,噼里啪啦按一些电钮即可去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