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理论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地理环境:地理环境是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发展经常的必要的条件之一,是在历史上形成的与人类社会生活相互其作用或可能起作用的自然条件,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其后、突然、水温、矿藏、职务、动物、空间与外层空间等等,地理环境是上述诸多方面,机器其他方面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复杂系统。2、人性:是指人通过自己的活动所获得的,人所特有的,且公有的特征和属性的综合体。可分为2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直接由人的活动所表明的人的创造性;第二个层次是在人类活动中形成的,人的生物属性、心理属性、社会属性。人性的2个层次、第二个层次中的3个属性,都随着人类生活方式的发展而发展。同时,彼此间保持着动力平衡的关系,人性就是这样一个动力结构。3、主体:是指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人,主体是一切活动的发起者、组织者、承担者、是具体的、历史的概念,在一定的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社会文化、精神文化现象之中。4、客体:是指主体以外的客观事物,是人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对象,包括自然界、社会、文化氛围等。5、阶级: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对生产资料的关系(这部分关系大部分是在法律上明文规定了的)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领得自己所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6、民族: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同时,民族也是臆想的虚幻的共同体,不是实体,具有神话色彩。民族是根据实际的政治需要而被定义的。7、民族主义:是指个人或集体对一个民族的忠诚、奉献,其存在的形态为:①以文化传统为依托的情绪和情感;②以民族国家为诉求的意识形态;③以民族为符号、动力、目标的社会政治文化运动。8、民族国家:即是国家的领土与某一民族居住地的疆域一致。国家由民族决定,是拥有主权的国际关系主体。9、亚细亚生产方式:学术界一直有争议,亚细亚不是地理上的概念,指的是广义的东方,马克思提及最多的是印度和中国,还包括埃及、伊朗、俄罗斯等,亚细亚生产方式是东方地理中一个特殊的生产方式,其含义是:①国家由农村公社构成,公社是隔绝的;②双重土地所有制,名义上土地王有,世纪上归公社私有经营,属于私有制的低级形式;③自然经济为主导;④公社具有经济职能;⑤公社具有政治职能,是国家最小的行政单位;⑥公社有顽强的生命力;⑦实行专制制度。10、卡夫丁峡谷:卡夫丁峡谷位于意大利中部,古罗马卡夫丁城附近,“卡夫丁峡谷”典故出自古罗马史,人们以“卡夫丁峡谷”来比喻灾难性的历史经历,并且卡夫丁峡谷成为了“耻辱之谷”的代名词,并可以引申为人们在谋求发展时所遇到的极大的困难和挑战。后来,马克思引用和发展了“卡夫丁峡谷”一次,指落后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可能性。11、史学体本论:指针对史实对社会历史过程的性质和特点的认识,其研究内容包括四个方面:①历史规律论——混沌观点、循环观点、历史进步观;②历史主体论——自然、神、生产力、人;③历史价值论——历史是无目的的且有意义的;④历史动力论——内部动力论——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12、孔德: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近代西方实证主义哲学和社会学的开创人,他自诩为“科学”从“科学”引入对人心灵的探索,他把人类进化的历史归为三个阶段:①第一阶段为神学阶段,把万物的存在和变化归为神的一直,心灵反映现实;②第二阶段为近代形而上学阶段,人们认定抽象的“力”是万物存在变化的终极原因;③第三阶段为实证阶段,人们不再探究万物存在和变化的原因,而致力于根据经验观察到的事实和现实相互之间的关系归纳出经验规律,主要著作用《实证哲学教程》、《实证政治体系》、《实证逻辑体系》。13、赫德尔:德国历史学家和哲学家,思辨的历史哲学流派的代表人物,著有《人类历史的哲学思考》主要观点:①认为世界有两个世界,在生命界中人是最高级的...